首页> 中文期刊> 《语文教学通讯》 >究竟是“忘却”,还是“记念”?——在比较中读解《为了忘却的记念》

究竟是“忘却”,还是“记念”?——在比较中读解《为了忘却的记念》

         

摘要

统编教材把《为了忘却的记念》放在《记念刘和珍君》之后体现了对比阅读的教学要求。在巨大的悲伤、无比的愧疚和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三重因素的作用下,鲁迅用描述的笔法代替了他最擅长的议论,写成了他自己的《思旧赋》。但《为了忘却的记念》依然体现了“说”与“不说”、“忘却”与“记念”、“沉静”与“悲愤”三对逐渐深入的矛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