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舞蹈》 >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

汉代的悲情歌舞和绝命歌舞

         

摘要

楚声本已有忧愁悲苦情调 ,汉承袭楚文化 ,新的现实 ,又使这种倾向变本加厉。所以乐歌的尚悲 ,在汉代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东汉的王充在谈共同美理论时说过两句话 ,一句是 :“美色不同面 ,皆佳于目 ;悲音不共声 ,皆乐于耳。”这里他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标出美感对象的最高标准 :一个是“美色” ,一个是“悲音”。意谓也许还有好看、好听的东西 ,但“美色”和“悲音”是典型 ,是极致。另一句是 :“盖师旷调音 ,曲无不悲 ;狄牙(易牙)和膳 ,肴无澹味。”是说师旷其所以不失为一个被古今称道的音乐大师 ,就在于他只要一演奏歌曲就是“悲音” ,就是低回、深沉、哀伤的调子 ,这才使得人们欣赏他的音乐艺术时 ,就像吃易牙烹调出来的食羹一样妙味无穷。这种审美习尚发展到汉末 ,以至像《风俗通》中所记载的 :“京师宾婚嘉会 ,皆作魁儡 ,酒酣之后 ,续以挽歌。”连庆贺新婚的宴会上 ,也合着丧乐傀儡的表演 ,唱起了《薤露》、《蒿里》一类送葬歌 ,可见当时人尚悲的乐歌欣赏风已经达到何等病态的程度了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 ,曾痛心疾首喟叹“礼崩乐坏” ,实际那不过是恐惧于诸侯用乐在规格上有些僭越和突破而已 ,至于那些孔子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著录项

  • 来源
    《舞蹈》 |2000年第3期|P.|共2页
  • 作者

    费秉勋;

  • 作者单位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舞蹈;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