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眼科杂志》 >角膜后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角膜后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摘要

目的分析始发于角膜深基质或内皮面的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因真菌性角膜炎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住院的1 0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择就诊时角膜上皮完整、角膜病灶位于深基质及内皮面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6例, 女性3例。年龄40~74岁, 平均54.8岁。对9例患者的病史、致病诱因, 体征, 诊断经过, 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患病前有植物性外伤病史, 2例有非植物外伤史, 2例无明显诱因。从患病到来我院就诊的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 平均7.9个月, 最长为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患眼红、痛反复发作, 伴轻度视力下降。主要体征为角膜内皮面及深基质的白色混浊浸润, 伴有内皮斑和前房炎性反应, 角膜浅基质和上皮完整。5例患者在外院误诊为葡萄膜炎, 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 给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误诊为细菌性角膜炎, 给予抗生素治疗。来我院就诊时视力0.1者4例, 0.3者1例, 0.5者2例, 0.6者2例。6例通过共焦显微镜检查查出角膜内皮面和深基质有菌丝, 3例阴性。对这些患者给予了局部抗真菌药物滴眼, 及结膜下、基质内、前房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均无效, 最终均进行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真菌培养5例阳性, 分别为链铬孢霉菌2例, 无孢霉、疣状瓶霉、镰刀菌各1例。另外4例分别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内皮斑10%KOH湿片镜检找到菌丝。结论角膜后部真菌感染以角膜深基质浸润及内皮斑为主要表现。患者通常有植物外伤史,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抗真菌药物的渗透性差, 药物治疗往往无效, 病程迁延, 最终仍需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中华眼科杂志, 2017, 53:758-76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