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医刊》 >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胸痛中心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摘要

20世纪80~90年代,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干预进入全新时代,开通“罪犯”或“梗死相关血管”,预防心肌梗死或最大限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使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非ST段抬高ACS已占冠心监护病房( CCU )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这就需要及时对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高效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患者走向和干预策略。在此背景下1981年胸痛中心( CPC)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1]。早期CPC是专门对急性胸痛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危险分层,并在短期内做出正确处理的医疗机构,一般建立在急诊室或与急诊室有关的地方。它需要急诊科、心内科(包括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和CCU)、心外科、消化科、呼吸科、胸外科、手术室及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21世纪初,在胡大一教授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多家医院逐渐开始CPC与绿色通道模式探讨,成为卓有成效的ACS救治单元。随着对急性胸痛认识的不断深入, CPC和绿色通道模式,不仅有利于ACS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而且对于肺栓塞( PE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食管疾病等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疾病的及时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PC与绿色通道的发展与模式探讨进行回顾与展望。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医刊》 |2014年第11期|10-12|共3页
  • 作者

    王建旗;

  •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 心内科;

    北京10073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胸部;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