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诱导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诱导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摘要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全身各种类型的体细胞,同时不会引起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因此iPSCs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人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ECs)混合共培养后分化iPSCs的形态学变化,并找出其细胞膜超微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分别培养兔CECs和人MMC-iPSCs细胞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PSCs细胞的标志物以鉴定iPSCs细胞。将传代后7d的iPSCs与60%融合的CECs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共培养建立混合共培养模型,利用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CECs及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貌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E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6.93±10.48)μm和(44.85±8.14)μm,共培养前未分化的谮S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2.51±1.40)μm和(10.93±1.69)μm,共培养后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分别为(36.12±10.29)μm和(31.53±9.65)μm。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共培养前的iP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的iPSCs宽度与CE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细胞膜表面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11±1.03)μm和(115.68±92.08)nm,膜表面凹陷为窗孔样凹陷,最大宽度为(1.49±0.65)μm,膜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均方根粗糙度(Rq)为(39.20±7.82)nm,平均粗糙度(Ra)为(30.37±5.32)nm;未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颗粒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39±0.22)μm和(13.11±9.18)nm,膜表面凹陷为虫蚀样,凹陷的最大宽度为(0.34±0.18)μm,Rq和Ra分别为(26.60±4.93)nm和(9.97±3.78)nm;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指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91±0.76)μm和(106.55±77.27)nm,膜表面凹陷为窗孔样,凹陷的最大宽度为(1.61±1.25)μm,Rq为(57.33±12.80)nm,Ra为(43.63±11.17)nm。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最大宽度和高度、凹陷最大宽度、Rq、Ra均大于共培养前未分化的iP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M能够敏感地观察到iPSCs与CECs接触共培养7d后iPSCs向CECs方向转化的形态学变化,为进一步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了研究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