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可行性与疗效探讨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可行性与疗效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n=18),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其中16例合并慢心室率有起搏适应证,2例合并快心室率、QRS时限&130 ms,行房室结消融。术前窄QRS时限&120 ms 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室内传导阻滞8例。所有研究对象符合CRT植入的Ⅰ类或Ⅱ类适应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在双心室起搏基础上,增加1根希浦系统起搏导线连接心房插孔,进行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融合双心室起搏,比较术前自身、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术后QRS时限,测试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 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13例(其中希氏束起搏6例),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5例(其中希氏束起搏3例),与常规双心室起搏相比,两组QRS时限均显著缩短[(116.7±14.2)ms对(156.7±11.1)ms,P&0.000 1]及[(141.4±9.5)ms对(174.6±9.6)ms,P=0.01]。在起搏参数方面,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相比,阈值、感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阻抗来说,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1±104.7) Ω对(501.5±74.8) Ω,P=0.016],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8±49.2)Ω对(411.2±42.1)Ω,P=0.063]。随访6个月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平均值及中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平均值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00 1),而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证实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的CRT适应证者,充分利用脉冲发生器原有的拟封堵的心房插孔植入希浦系统起搏导线,相比双心室起搏而言,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者融合双心室起搏QRS时限显著缩短。并且经6个月随访,希浦系统起搏参数可靠,患者临床心功能和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虽然超声心动图和LVEF改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仍能说明这一治疗策略临床可行且有一定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