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球学报》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摘要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一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一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