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摘要

为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生长动态的影响,进行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2个施氮水平(0 kg/hm2,15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期揭示施氮和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春秋两季间作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3.81%和40.99%.施氮处理下的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氮提高了29.91%,单作模式下显著提高了40.34%,两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春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18.92%和19.23%,秋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31.03%和32.7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和间作模式均显著提高秋玉米穗长.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秋玉米的穗粗提高了18.67%,差异显著.(3)施氮和间作均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累积、提高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且表现为施氮效果高于间作效果.总体来看,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生长动态均有一定影响,且施氮效果优于间作效果.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的供氮能力,而间作豆科能为玉米供给一定量的氮素,故对于春玉米而言,施氮效果仅在百粒重中表现,随着土壤原有氮素被玉米吸收利用减少后,供氮能力下降,在秋玉米中施氮效果显著提高.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4年第18期|5275-5282|共8页
  •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间作; 施氮; 产量; 农艺性状; 玉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