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6h】

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白内障患者正常结膜囊及睑缘的病原菌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结膜囊、睑缘的培养结果及病原菌构成特点

2.2 药物敏感试验

3.小结

第二部分 白内障围手术期相关预防措施后结膜囊及睑缘病原菌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0.5%左氧氟沙星点眼后病原菌培养结果

2.2 手术开始前病原菌培养结果

2.3 手术结束时病原菌培养结果

2.4 前房水及受水袋病原菌培养结果

3.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内障围手术期眼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英文略缩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虽然极低,却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大量相关文献研究证实,眼内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暴露于患者自身的附属器和眼表菌群有关,睑缘和结膜囊的带菌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术后感染发生率的高低。本实验旨在研究睑缘及结膜囊的病原菌构成及特点,并根据不同处理措施后睑缘及结膜囊的病原菌变化,探讨相应感染预防措施的临床效果。
  方法:共纳入符合本实验标准的老年白内障患者80例(80只眼),于入院时(未做任何消毒杀菌处理)通过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研究睑缘和结膜囊的病原菌构成特点及抗菌药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设计相应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术前选择0.5%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局部外用点眼、0.0025%的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消毒眼睑及结膜囊、无菌手术贴膜包裹隔离睑缘及睫毛根部后0.7%妥布盐水溶液冲洗结膜囊。分别于左氧点眼后、结膜囊冲洗后、手术结束时采集睑缘、结膜囊标本,于手术结束时采集前房水、受水袋的液体,探讨不同感染预防措施后睑缘、结膜囊的病原菌变化特点。
  结果:入院时睑缘及结膜囊标本的带菌率分别是65%、37.5%,两者在病原菌构成上相似,革兰氏阳性菌占96.5%(其中62.2%是表皮葡萄球菌、28.7%是棒状杆菌、5.6%是其他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占3.5%。局部点用0.5%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后,睑缘及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40%、20%)较用药前(65%、37.5%)有明显下降但不能将细菌彻底清除;联合应用聚维酮碘溶液、无菌眼科手术贴膜及妥布霉素溶液后,睑缘及结膜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手术结束时前房水及超乳机受水袋的液体未培养出细菌,撕除无菌眼部手术贴膜后睑缘病原菌培养结果由原来的阴性增加到7例阳性,并且分离出的菌株均为表皮葡萄球菌。
  结论:睑缘的带菌率高于结膜囊,但睑缘和结膜囊的病原菌构成基本相同,最为常见的是G+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聚维酮碘溶液、无菌眼部手术贴膜及开睑器开睑后妥布霉素溶液冲洗结膜囊,能达到术眼的无菌状态。此外,术眼有可能被眼睑腺体所排出的分泌物所污染,术中睑缘的隔离也同样重要。

著录项

  • 作者

    陈文倩;

  •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军医进修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

  • 授予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 学科 眼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朝辉;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白内障摘除术;
  • 关键词

    白内障; 围手术期感染; 疾病预防; 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