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景观社会与图像创作之间的关系——在图像中的显现
【6h】

景观社会与图像创作之间的关系——在图像中的显现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历史的语境-关于景观社会里的图像

2.1 景观社会概念

2.1.1 景观社会提出

2.1.2 景观社会的表象

2.2 景观社会的体温触碰

2.2.1 景观社会的图像提示

2.2.2 景观社会的图像警戒

第3章 真实与虚幻—图像与景观社会的关系

3.1 图像方式面对景观社会的特征表现

3.1.1 以绘画作为一种方式

3.2 图像方式转变的依据

3.2.1 现代主义时期

3.2.1 后现代及当代的共时

3.3 景观社会与图像方式的关联

3.3.1 景观社会在中国当代绘画里的显现

3.3.2 图像方式在景观社会中的表征

第4章 转折后的图像解读

4.1 景观下的图像解析

4.2 代表艺术家分析

4.2.1 安迪·沃霍尔

4.2.2 安塞姆·基弗

4.2.3 中国九十年代的图像艺术

第5章 社会下的显影-图像折射出的思考

第6章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景观社会”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在20世纪中叶因“情景主义国际”的理念实践下的总结提出,它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图景是由少数人制造出来的,而且由大多数人观看的迷人过程。在这种不干预的隐形控制的影响下,大众被景观的所迷惑以及干扰,从而逐渐变为对这种剥削本质视而不见,并且发自于内心的保持认同态度。本文所提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概念和“图像方式”,在不同的时段,共同面对被景观化的图像社会时,所表现的都带有批判色彩,批判的对象就是这个被异化、被景观化的社会,二者概念是互证关系的。
  本文通过时间线索以及艺术史的发展为脉络,以艺术图像发展内因开始,从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通过机器复制时代的图像泛滥,面对这样一种景观时,西方现代主义的反图像运动,这背后是有很强的社会思潮和背景原因支撑的,再拓展到后现代艺术,因为消费社会以及大众审美下的图像时代影响,图像艺术的方式在面对这些社会景观的时候,是选择了以二手图像再次利用和改造的方式创作,提示着观众,当下现实生活与我们真实之间的距离,到中国,在经历文革美术,乡土绘画和伤痕美术后,8、9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繁荣,消费主义,商品社会的兴盛,物质产品的富足,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把握住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图像范式,面对中国先当下一种现实景观,他们选择了怎样的创作策略以及方式,除了一些沦为一种景观的艺术家外,中国艺术家在景观社会下的消费文化不断反复中,有意识的保持与它的距离,以相对理性、自觉的态度以及清醒认知这个繁荣的物质世界,这种应对机制也影响到个人创作当中。
  景观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实,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可能性,人们将现实无法获得的体验加以希望安放在景观之中,景观可以制造欲望,欲望导致了生产,现实物质生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在一种景观的维度下被其控制的。景观社会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它对发生在这个范围里的一切现实假象都含括在内,艺术只是其中第一个方面显现,因为艺术也是景观的一部分,这里指的一部分并非艺术在现当下成为了景观,而是强调社会沦为一种景观时,艺术中的图像创作方式,比如绘画,它在怎样的情况下抵制景观化的。本文试图探讨“景观社会下的图像方式”所蕴含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重要性。在反思景观中,挖掘此种图像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存在的价值及其特殊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家的创作策略,从而引发人们对这种策略性创作的探讨和思考,强化当代绘画艺术的学术理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