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论北魏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艺术
【6h】

“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论北魏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艺术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的内容

1.2研究的现状

1.3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4“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界定

第2章 北魏晚期的历史背景与云冈石窟的分期

2.1北魏晚期的历史背景

2.2 “传神论”与“玄学”的影响

2.3北魏云冈石窟的分期

第3章 北魏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艺术分析

3.1北魏晚期云冈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艺术分析

3.2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艺术分析

第4章 北魏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艺术比较

4.1主佛造像形体特征比较

4.2主佛造像面部特征变化

4.3主佛造像衣纹特征比较

4.3主佛造像莲花座特征比较

4.4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本土化雕刻技法的分析

第5章 外来艺术本土化与传承的重要性

5.1 外来艺术本土化的重要性

5.2佛教造像中国本土化的艺术成就

5.3外来艺术本土化后传承的重要性

第6章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现今国内外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研究著作、期刊与学术论文比比皆是,其研究的深刻程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对北魏这一历史时期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造像。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全国范围考察了中国古代雕塑,被石窟造像中那些古老的佛传故事,高超的雕刻手法,传统造像的艺术魅力,深深的吸引。虽然知道写这篇论文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仍然希望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雕塑造型艺术方面来谈北魏晚期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造像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汉化艺术特征,并通过图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展现。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从印度一传入中国就开始踏上了汉化的历程。在北魏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加快了它的汉化历程。北魏处于南、北朝的早期,是一个时局动荡、帝王更替频繁的王朝,石窟艺术能够在这个时期盛行起来,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关。这个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十分激烈,彼此残杀,而此时佛教恰恰提出今生苦短,来世永乐以及轮回和因果报应等超脱现实的思想,正符合当时受到严重摧残的大众的想法,这种“末世”和“救赎”的思想也促使统治者自己信仰佛教。对于当时的虔佛者与其说是皈依于哪怕是完全曲解了的佛教宗教教义,还不如说是把佛教当成一种不死神明祈福消灾的手段。由此看出佛教虽然不是我们最早创造,但当它进入中国后,我们以如何的方式来呈现它且能为当时时代所需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如我们今天的艺术,如何在全世界越来越同化的当下,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跟风,才能扎根本土站稳脚跟!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的内容、目的以及对“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界定;第二部分则分析了北魏晚期历史背景以及“传神论”与“玄学”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的影响,同时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做了一个分期研究以便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这一汉化过程造像特征的前后关联。第三部分对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具有代表性的佛像造像进行了造型艺术分析。第四部分从形体、衣纹、面部、莲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来探讨北魏晚期形成“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这一汉化造型艺术特征的脉络。第四部分,从北魏晚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造像在不断本土化的进程中取得的崇高的造型艺术价值反思,外来艺术本土化与传承的重要性。第五部分结语,艺术是相通而又相互轮回的,它并不是哪个时代下规定的统一模式,它必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才能显示其魅力所在。而如何坚守外来艺术本土化后取得本民族艺术特色之后的传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