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穿越时空,拷问历史——《人与鼠》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6h】

穿越时空,拷问历史——《人与鼠》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John Steinbeck and Of Mice and Men

1.2Literature Review

1.3 New Historicism

Chapter 2 Historicity of Of Mice and Men

2.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vents in the Novel with the Reality in History

2.1.1 Autobiographical Elements

2.1.2References to Social Event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2.2 Typical Figures in Reality

2.2.1Curley and Curley’s Father—Representatives of the Bourgeois

2.2.2George Milton and Lennie Small—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oletariat

2.2.3 Curley’s Wife—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Image

2.2.4 Crooks—Representative of the Black

Chapter 3 Textuality of Of Mice and Men

3.1 Steinbeck’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Literary History

3.1.1 Dramatic Features of the Novel to Indicate the Fictionality

3.1.2Overuse of Vulgar Language to Demonstrate the Subjectivity

3.2 Intertextuality with Other Literary Texts

3.2.1 Intertextuality with“To a Mouse”

3.2.2 Intertextuality with Bible

Chapter 4 Subversion and Containment in Of Mice and Men

4.1 Subversion of Dominant Ideology

4.1.1 De-silencing Low-class laborers

4.1.2 De-silencing Women

4.1.3De-silencing Black People

4.2 Containment of Dominant Ideology

4.2.1 Containment of the Bourgeois

4.2.2Containment of Patriarchal Sense

4.2.3Containment of White Race

Chapter 5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作为美国文坛上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至今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被源源不断的传到国外,译成多种国家的文字。其中,《人与鼠》是其代表作之一,无论从标题选择、写作风格还是从内容取材、叙述方法上都不同于当代其他作家。然而同他后期的小说《愤怒的葡萄》相比,《人与鼠》并没有获得批评家们应有的重视。大部分的评论家在阅读该小说时,都只是关注小说体现的孤独、友谊和美国梦等问题,而很少对小说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本文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作为理论框架来解读《人与鼠》。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作品、已有研究成果、论文主题以及本文所要运用的文学理论的介绍,确立了整篇论文的理论框架和论述结构。第二章分析《人与鼠》的历史性。该小说真实再现了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社会历史状况,并积极参与了历史的构建。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的戏剧化、语言特色以及互文性特征对历史的虚构,阐释了该小说所述历史的文本性。第四章,运用格林布拉特的“颠覆”和“抑制”策略来解读该小说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其最终被压制的主题。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语。在对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与鼠》重现并重构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劳苦大众的苦难史,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探究斯坦贝克的《人与鼠》,使读者能够更进一歩了解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社会、历史因素的互动,更好地解读小说所揭示的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其主流文化的颠覆主题,从而唤起读者对劳苦大众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