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面向新能源微网的电力线与无线异构通信技术研究
【6h】

面向新能源微网的电力线与无线异构通信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课题研究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微网研究现状

1.2.2 异构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面向新能源微网的多媒介异构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新能源微网基本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

2.2.1 新能源微网基本结构、特点

2.2.2 新能源微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2.3 新能源微网通信技术分析

2.3.1 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

2.3.2 短距自组织无线通信机理

2.3.3 光纤通信机理

2.4 新能源微网环境下常用通信手段的特点和互补性分析

2.4.1 新能源微网地域环境对无线通信的制约

2.4.2 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运行噪声对电力线载波性能的影响

2.4.3 微网线路结构、负载位置的经常性变动对光纤方案的制约

2.4.4 互补性分析

2.5 面向新能源微网的多媒介异构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5.1 新能源、储能设备、主动负荷双向互动对异构组网的需求分析

2.5.2 面向新能源微网优化运行的多媒介异构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5.3 新能源环境下宽带电力线的性能提升方法分析

2.5.4 结合微网地域特点与监控需求的短距自组织无线通信方式选择

2.5.5 多媒介异构组网的网络协同与优化方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能源微网环境下基于量子算法的宽带电力线通信性能提升研究

3.1 引言

3.2 新能源环境下的宽带电力线信道建模

3.2.1 基于参数匹配的电力线载波信道特征以及信道噪声特性分析

3.2.2 当前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新能源微网中的应用局限

3.3 基于量子算法的宽带电力线通信性能提升方案

3.3.1 量子遗传算法原理

3.3.2 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宽带电力线OFDM子载波分配原理

3.4 基于量子算法进行子载波分配的宽带电力线通信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新能源微网的电力线与无线异构网络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信道特性与微网地域特点的微功无线自组织通信方式选择

4.2.1 微网地域下的微功无线信道特性

4.2.2 自组织无线通信应用于新能源微网多维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4.3 电力线与无线异构组网的网络优化方案

4.3.1 电力线与无线通信的信道切换

4.3.2 面向新能源微网通信业务信息传输的多媒介信道负载均衡方案

4.4 新能源微网异构网络切换方案

4.4.1 异构网络切换算法性能需求分析

4.4.2 基于AHP的切换算法分析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线与无线异构通信系统的研制与现场测试

5.1 引言

5.2 电力线与无线异构通信系统组成

5.3 电力线与无线异构通信终端研制

5.3.1 终端电路构架设计

5.3.2 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电路

5.3.3 微功自组织通信电路

5.3.4 电源电路

5.3.5 软件架构

5.3.6 样机

5.4 微网接入网关研制

5.4.1 接入网关的功能分析

5.4.2 电路架构设计

5.4.3 电力线及无线通信电路

5.4.4 强电接口设计

5.4.5 供电电源设计

5.4.6 软件架构

5.4.7 样机

5.5 现场测试

5.5.1 测试环境介绍

5.5.2 现场测试记录

5.5.2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接入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的逐渐普及,使得新能源微网对信息传输的容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微网,从本质上说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以及电力电子技术对规模化接入分布式能源的配电网实施主动管理,能够自主协调控制间歇式新能源与储能装置等DG单元,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并确保网络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力线载波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都是配用电通信网的重要通信手段,主要作为光纤通信的补充与延伸,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通信接入,在微网的智能运行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本文首先在对新能源微网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关键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微网通信网络的整体设计方案和新能源微网下信息通信系统架构。其次,对提升通信性能的宽带电力线载波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了仿真研究,利用MATLAB仿真了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子载波分配方案。然后,分析基于地域特点的微功无线自组织通信性能,提出电力线与无线异构组网的优化方案。实现基于层次分析法异构网络切换算法,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根据不同的业务对基于AHP算法的网络选择判断结果进行了分析,为电力线载波与无线融合通信系统原型样机的研制奠定基础。
  最后,开发设计了电力线载波与无线融合通信系统原型样机,解决电力线与无线通信两条技术路线未能形成有机整体的问题,并进行现场测试以验证本文异构组网技术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