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韩20世纪3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研究——以张天翼和俞镇午的作品为中心
【6h】

中韩20世纪3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研究——以张天翼和俞镇午的作品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译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作品时代背景与作家文学思想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学思想背景

第二章 社会动荡期的知识分子分化

第一节 积极进取型

第二节 纠结苦闷型

第三节 消极堕落型

第三章3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节 3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

第二节 3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作用发生了巨变,不论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还是韩国,知识分子都率先觉醒,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人民大众的启蒙者,知识分子发挥了其他阶层无法取代的作用。伴随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知识分子小说创作逐渐繁荣,从20世纪初该题材初创,到40年代,很多现代作家都曾涉足,现代文学界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学书写从来没有停歇过。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知识分子是一个阶层而非一个阶级,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同时又有其特殊的历史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30年代是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矛盾激化中的价值观转型期,也是各种痼疾暴露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时期。在中韩两国作家中,张天翼和俞镇午的知识分子小说相对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而言,将30年代知识分子这一特征表现得比较突出。张天翼知识分子小说创作打破“革命加爱情”模式为左翼文学带来清新之风,做到理性批判,冷静思考,深层考察,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30年代庸俗、虚伪、无聊、可笑、怯懦的一面。俞镇午自创作之初就密切关注知识分子,注重通过对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再现来批判社会现实。他们超越了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和行为层面,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深层心理在“革命”及“殖民统治”下的显影及变化,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实现了他们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特观照。
  论文将从绪论入手,首先对“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小说”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简要界定,然后综述国内外对张天翼及俞镇午知识分子小说的研究情况,在肯定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仍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进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以及方法论支撑,并简略说明论文的创新性及研究价值所在。
  第一章作品时代背景与作家文学思想。本章第一节主要叙述中韩两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是内忧外患,中国主要处于国内革命与战争的洪流之中,而韩国则主要面临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民族危机。第二节叙述两位作家进行知识分子小说创作的文学思想背景,即其文学观。该部分将重点围绕二人同“左联”和“同伴者”两个文学组织派别的渊源展开。
  第二章社会动荡期的知识分子分化。本章是论文的主干,也是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研究的核心,将通过张天翼和俞镇午相关作品之间的比较,探究社会动荡的30年代中韩两国知识分子的三种典型分化倾向。第一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精神,坚持理想并在实践中矢志不渝的积极进取型,第二种则是在理想与现实间纠结苦闷的中间型,第三种是在现实中失掉理想,被革命与时代洪流过滤出来的消极堕落型。对这些形象的具体剖析和分类,能够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3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本章与第二章的横向具象比较不同,采用了纵向宏观的比较方法,通过将其与两国2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从整体上把握3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和意义,进一步论证30年代知识分子研究的必要性。
  结语归纳总结分析的成果,讨论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