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元医家《内经》散论辑与学术价值研究
【6h】

金元医家《内经》散论辑与学术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献综述 《黄帝内经》近十年研究状况概述

前言

第一部分金元医家《内经》散论辑

《素问》1

《素问》2

《素问》3

《素问》4

《灵枢经》

第二部分金元医家《内经》散论学术价值研究

1精研深思,独出心裁,发挥铺衍,创立新说

2补充了《内经》所涉病证的症状、治法、方药

3深入细致阐述了医学理论

4丰富发展了《内经》方药学理论

5互商互补,求真求是,树争鸣学风

6精审校勘,多所训诂

7补王注之缺,详王注之略,纠王注之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汲取和融会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问题——生命规律,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时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家勇于变革,创立新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大大加快了医学的发展。这种局面的产生是与医家重视《内经》分不开的。北宋颁行《素问》、《灵枢》(《黄帝针经》)后,为医家研读《内经》提供了方便。金元医家奉《内经》为圭臬,言必《素问》《灵枢》,既用《内经》理论研究临床实际问题,也将新的医疗经验、心得体会用《内经》理论加以阐述,使《内经》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诸如刘完素演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火热病机,倡导“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力主汗、吐、下三法,李东垣根据“劳者温之”创立“甘温除大热”,朱丹溪发挥“阳道实、阴道虚”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等等,不胜枚举。因而,研究金元时期医家对《内经》的阐释、发挥,对于《内经》研究以及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史的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金元时期的医家研究《内经》的专著存世稀少,那么搜集、研究金元医家的《内经》散论,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关于金元医家乃至于历代医家注释、发挥内经的散论的专题研究。本课题力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搜集、分析、归纳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内经》专著以外关于《内经》的校勘、注释、发挥、运用等的散在的论述,研究其特点,挖掘其价值,探讨其对《内经》学术研究的贡献、对《内经》研究方法的贡献、以及对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贡献和意义。同时也为《内经》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金元医家散在《内经》研究的汇集本。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内经》研究、学习者展示金元医家注释、发挥《内经》的成绩,启迪思路,开拓视野。提示《内经》以至于历代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提示临床实践对《内经》研究及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揭示中医药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其中的要素,为推动当代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课题进行过程中,基本通读了金元医家的著作,其中发现,对《内经》引用、阐释、发挥较多的是理论性著作和综合性著作。临床学科的著作以内科为多(即古代所谓的大方脉),其他学科较少。 本研究摘录了17位医学家的40部著作的621条论述,涉及到《素问》篇目68篇、经文388条;《灵枢》篇目30篇、经文61条。所摘录内容按照《黄帝内经》(现行《素问》、《灵枢经》)的目次做了编排整理,并进行了了学术价值研究。 研究认为,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的争鸣、创新时期。金元医家在总结新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武器,各抒己见,推动了医学的整体进步。在这当中,医家们对《内经》经文引用、注释、阐述、发挥,一方面对于学习《内经》,继承、传播《内经》的思想、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医学理论和经验,谱写了中医学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治学的典范。金元医家的《内经》散论对于中医学的承前启后,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其学术价值概要如下: 1继承、发挥,创立新说,推动发展金元医家熟玩经文,深悟经旨,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对经义铺衍发挥,大胆创立新的学说、理论,揭开了中医学术史上璀璨的一幕,诸如刘完素的亢害承制论、张从正的情志相胜论、李杲的脾胃论等等,均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金元医家中对《内经》注释、引用较多的医家集中在学术上成绩卓著的医家身上。这一方面说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往往需要《内经》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说明,深研《内经》,多加思考,往往会有所心得,有所创获。金元医家在《内经》启迪下的学术创新,说明: ①发展是继承下的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只有很好的继承前贤的成就,才能有所创新。继承是为了发展的继承,不发展就没有学术进步。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②尊崇经典不是亦步亦趋,要有创新理论、发展学术的勇气,敢为天下先。 ③继承前贤的成就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途,二者缺一不可。 ④金元医家创新较多的多属于易水学派、河间学派,学派的产生是以理论创新为前提的。 ⑤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的医家均重视《内经》,多有新说,说明学派的传承过程不仅是学术观点的传承过程,也是学风和知识结构的传承过程。 ⑥提出新论的医家,总是把新观点广泛运用、贯穿于多种病证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 2补充了《内经》所涉病证的症状、治法、方药刘完素首倡,诸家呼应,金元医家对《内经》所涉病证补充了大量的症状、治法、方药。而且因各个医家的经验不同,心得不同,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景象,其中包括了令人珍惜的针灸处方。 金元医家对《内经》所涉病证诸多方面的补充,有助于后人解读经文、体会经文。而且打开后人的眼界,提示了临床病证的复杂性和治疗经验的多样性,丰富了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 同时也可以看出,《内经》时代,临床积累相对薄弱。也许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晋唐之间偏重于经验方的探寻,出现了大量的经验方书,而理论研究较为淡漠。 金元医家上承《内经》《伤寒》的理论成就,亦兼收晋、唐、北宋方药的经验,形成了金元医学的特色,即恢复了辨证论治的优良传统,改变了历史上侧重于经验方的局限。提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理论与临床经验不可偏废。 3深入细致阐述了医学理论金元医家旁征博引,贯穿、融会《内经》前后各篇章,对《内经》理论从生理、病因、病机到诊法、治法、针灸法等诸多方面,做了全面、深入、详尽的阐述,并且往往在阐述中发挥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些阐释,勿庸置疑,对于研读《内经》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注释也许与经文原意并不吻合,特别是那些为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带有倾向性的发挥。但中医学理论却因此得到丰富、发展。要之,每种注解都表述了一种客观的生理、病理现象或诊治方法,是经验积累中的文字串缀,各个医家的“己见”汇成了整个医学的完整、富繁。 4丰富发展了《内经》方药学理论《内经》关于方剂学、药物学的理论载述无多,主要集中在几个篇章之中。金元医家深研细究,参悟、发挥,将《内经》的方剂学、药物学理论萌芽,浇灌、培植成参天大树,创新、完善了方剂学、药物学理论,如“十剂”由药物学分类转化为方剂学分类,七方概念的确定与内涵扩充,方剂气味配伍原则的确立,总结药物气味的分类、趋向、作用、脏腑归属与引经等,完成了方药学理论与医学理论融合、统一,是方药学理论发展的飞跃,在方剂学、中药学发展史上竖起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5互商互补,求真求是,树立了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北宋后期,医药事业趋于僵化,保守落后,全无生机,以致在医学理论上,陈陈相因,“伤寒风冷”之说,笼罩医坛。所以,刘完素、张元素等大声疾呼,倡仪新说,形成了学术争鸣的浓厚氛围,而且这个氛围一直持续在整个金元时期。这种学术风气在《内经》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医家们对同一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解读经文、理解经旨开阔了思路。他们大胆争鸣的做法,不仅更新了学术内容,而且在治学风范形成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证明科学理论的发展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否定、有所肯定的。没有否定就没有肯定,没有肯定就没有进步。中医学的发展,除了新经验、新理论的增补,原有理论、经验的重新认识、重新修正是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医家有求真求是的精神,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怀疑旧说、成说的意识,有否定前贤、肯定己见的勇气。 6精审校勘,多所训诂,为后人垂范金元医家对《内经》的校勘多于训诂,其校诂虽然不甚丰富,也达不到清代考据学者们追本溯源的深邃、精确,还有可商兑之处。但他们的校诂为后人理解经义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方便。而且精彩之处夺人眼目,为后人做了示范。同时也提示后人,研究古典医藉,既要精通医理,也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学知识,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补王注之缺,详王注之略,纠王注之非王冰是第一个重新编次并注释《素问》的人,他的注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中医学保留了最为经典的理论巨著。王冰对《素问》的次注,影响甚大,后世医家十分推崇,是学习《素问》的必经之路。金元医家补王冰之缺,详王冰之略,纠王冰之非,在帮助《素问》学习、促进经旨的正确理解与传播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王冰注是学习研究《素问》的桥梁、阶梯,金元医家修缮了桥梁、阶梯。 CollectionofScatteredArticlesonInternalClassicofDoctorsinJin&YuanDynastiesandItsAcademicStudy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