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中心
【6h】

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礼”、“乐”相互关系释义

第一节“礼”的本质特征

一、“礼”之初义

二、春秋战国时代“礼”的本质特征

三、秦汉之后关于“礼”的论说

第二节“乐”的本质特征

一、“乐”的形式本体独立表现本质

二、“乐”的个体情感表现本质

三、“乐”所蕴涵的追求个性独立的生命自觉意识

第三节“礼”、“乐”相互关系的本质矛盾

一、“礼”与“乐”注重本体表现本质间的矛盾

二、“礼”与“乐”情感自由表现本质间的矛盾

三、“礼”与“乐”追求个性解放的生命自觉意识间的矛盾

四、“礼”、“乐”矛盾对立所形成的“礼乐张力”

第二章礼、乐结合的历史渊源及春秋时代“非礼用乐”行为

第一节先周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礼乐结合的早期形态

二、夏商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宗周礼乐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宗周吉礼、军礼用乐概观

二、宗周嘉礼用乐概观

三、宗周禁乐之礼

第三节春秋“非礼用乐”行为的表现及其文化意义

一、以追求更高等级认同为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二、以满足享乐欲望为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三、以追求音乐形式美感为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四、以追求情感表现及艺术感悟为目的的“非礼用乐”行为

第三章对“礼崩乐坏”背景下若干春秋音乐事象的再分析

第一节赋诗之风的兴衰及其文化意义探讨

一、春秋赋诗之风的兴盛原因

二、春秋赋诗之风的兴盛及其歌唱形式与用诗类别

三、从春秋赋诗之风的兴衰看“礼乐张力”在其中的作用

第二节春秋器乐艺术的独立发展

一、春秋青铜乐器在形制、分布方面的发展

二、春秋青铜乐器铭文及音律结构的演进

三、春秋器乐演奏形式及风格、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节春秋乐人群体的变迁及音乐体认

一、春秋乐人的社会地位及管理方式

二、春秋乐人群体变迁下的音乐传播

三、“乐与政通”——春秋乐人群体的音乐体认之一

四、“乐与天通”——春秋乐人群体的音乐体认之二

第四章“礼乐张力”下的孔子音乐体认

第一节“礼-仁-乐”的学说模式及“乐”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定位

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及孔子“复周礼”的政治理想

二、“复礼”的内在超越之路——“仁”及其在礼乐融通中的桥梁作用

三、“乐”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定位

第二节“礼乐张力”下的孔子音乐体认

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音乐艺术本质的体认

二、“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体认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音乐表现的“中和”原则

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对孔子音乐认知的总体评价

一、孔子音乐认知中的历史进步因素

二、孔子音乐认知的历史局限及其中蕴涵的“礼乐张力”

第五章“礼乐张力”在战国时代音乐演进中的制约作用

第一节儒、道音乐体认中“礼乐张力”的消长

一、孟子音乐体认中蕴涵的礼乐矛盾

二、荀子对儒家礼乐思想的系统化发展

三、道家音乐观及其与儒家礼乐认知间的张力关系

第二节士阶层在战国音乐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一、战国时代士阶层对礼乐关系的普遍认知

二、战国时代士阶层的音乐活动及其对音乐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战国时代“礼乐张力”下音乐艺术的新发展

一、战国时代各地民间音乐文化的普遍繁荣

二、战国宫廷音乐审美风尚的新变及先秦音乐文化的转型

第六章“礼乐张力”相关问题界说及其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第一节“礼乐张力”相关问题界说

一、音乐艺术构成“分层理论”的提出

二、“人本价值”制约下的音乐艺术本质

三、音乐艺术的价值层次构成及其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关系

第二节“礼乐张力”变化对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以魏晋和明代音乐为例

一、魏晋的“艺术自觉”精神及其在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从明代文化艺术的演变,看“礼乐张力”对音乐历史发展的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礼乐张力”为切入点,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中心,深入剖析传统礼乐文化中蕴含的礼、乐矛盾,以及人们对音乐艺术的体会和认知。 从社会功能属性方面看,专制时代的“礼”,旨在维系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秩序,确保王权统治的长治久安。“礼”不仅作为普遍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言行,更渗透到灵魂深处,从根本上约束个人内心思想情感,将个体意识纳入群体规范,使个体生命价值湮没在以等级秩序为核心的、整齐划一的群体情感之中。 相比之下,“乐”(即艺术)则是一种发于内心的、人情所能不免的艺术形式,它强调形式本体独立和个体情感的自由展现,具有追求个性独立与生命自觉的本质特征。在集权专制时代的礼乐架构中,“礼”对“乐”的钳制与异化,与“乐”追求自身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彰显个体生命意识的艺术本质间,显然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间的这种内在张力关系,构成音乐艺术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 宗周礼乐文化模式以等级礼制为核心,“乐”逐渐从先前礼乐混生的宗教状态脱离出来,明确成为“礼”的附庸和维系王权政治的工具。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乐”在人性觉醒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自身蕴涵的与人性本质相一致的艺术特征日益凸显,与维系等级制度、压抑个性存在的“礼”形成尖锐对立。春秋战国“非礼用乐”事件频频发生、社交活动中赋诗风尚转衰,以及乐人群体变迁、器乐艺术的突出成就和诸子百家丰富的音乐体认,都显示出“礼乐张力”制约下,“乐”冲破礼制束缚所获得的辉煌发展。 以上研究表明,人性自觉与精神独立,对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的“物本”、“文本”(形而下)和“人本”(形而上)层面构成中,人本层面对象征个体生命自觉与独立的“自由精神”的追求,是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音乐本质上具有追求生命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属性,只有冲破一切非艺术性因素束缚,音乐艺术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放。“礼乐张力”这一源自先秦音乐的分析模式,同样适于剖析古代其他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对反思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的演进历程,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