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
【6h】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影像诊断分析

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摘要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综述: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附 录缩略语一览表(Abbreviation)

致 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影像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和评价包括X线胸片、超声心动检查、CT及心血管造影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经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共62例,其中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冠状动脉瘘者47例,经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15例,男29例,女33例,平均年龄25.4岁(3月—71岁)。62例患者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按一定的诊断步骤,均先后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另有11人行多层螺旋CT检查以辅助诊断。 结果:62例患者中,X线胸片有特异性表现者10例(16.1%);超声诊断56例(90.3%),仅提示冠状动脉瘘存在可能2例,未发现冠状动脉瘘即漏诊4例;血管造影对所有病变均作出正确诊断;11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中,提出明确诊断者10例(90.9%),另1例仅提示冠状动脉瘘的存在。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受累34例(54.8%),左冠状动脉受累23例(37.1%),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5例(8.1%)。引流入左室19例(30.6%),右室18例(29.1%),右房17例(27.4%),肺动脉6例(9.7%),左房及冠状静脉窦各1例(1.6%)。 结论:X线胸片在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中常常受限,但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超声心动图应作为重要的筛选手段;血管造影仍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CT、MRI等检查可作为心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进一步对受累血管及瘘口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第二部分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及近、中期疗效。 材料和方法:共20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男性10例,女10例,儿童12例,成人8例,年龄2—57岁),造影诊断明确后,均尝试经导管介入治疗。术前造影显示,12例(60%)起自右冠状动脉,8例(40%)例起自左冠状动脉;10例(50%)引流入右房,6例(30%)引流入右室,2例(10%)引流入肺动脉,1例(5%)引流入左室,1例(5%)引流入冠状静脉窦。采用Cook弹簧钢圈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栓塞及封堵治疗,5例采用动脉途径逆行栓塞;2例采用静脉途径直接封堵;8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通过静脉途径封堵。对所有介入治疗成功病例随访1个月到3年,平均16.7个月。 结果:15例(75%)介入治疗成功,5例(25%)尝试失败。5例患者选择Cook弹簧钢圈进行栓塞治疗,10例选择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80%)患者心内分流完全消失,无残余分流;3例(20%)患者可见少量残余分流,随诊3—6天,超声提示残余分流消失。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I°房室传导阻滞及阵发性室上速;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ST-T改变,后经处理均消失。术后随访显示原有心内分流均消失,无残余瘘及瘘口再通等情况出现。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大组病例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