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紫草科苦丁茶的亲缘学意义初探
【6h】

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紫草科苦丁茶的亲缘学意义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苦丁茶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本草考证

第二节化学成分研究

第三节药理活性研究

第四节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第五节其他科苦丁茶代用品概况

第六节小节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小叶苦丁茶(粗壮女贞)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第一节研究结果

第二节实验部分

第三节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小叶苦丁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前言

第一节小叶苦丁茶原植物样品采集及商品调查

第二节HPLC指纹图谱评价小叶苦丁茶质量

第三节小叶苦丁茶主要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节GC-MS挥发油成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紫草科苦丁茶厚壳树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厚壳树属植物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厚壳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厚壳树药用植物亲缘学意义初探

第一节HPLC法定量分析7种成分几种紫草科植物中的分布

第二节厚壳树的亲缘学意义初探

参考文献

第六章总结与讨论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苦丁茶”作为一类非茶类的代茶饮品,一种重要的药茶两用植物在我国应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市场上苦丁茶有两大类主流品种,分别为冬青科的大叶冬青和苦丁茶冬青(大叶苦丁茶);木犀科的粗壮女贞及其他几种植物(小叶苦丁茶)。藤黄科及紫草科的几种植物在少部分地区作为苦丁茶使用。由于其基源复杂、品种混乱,对苦丁茶的质量控制带来难题,从苦丁茶的资源利用到市场应用都具有盲目性。 本文先后以小叶苦丁茶和紫草科苦丁茶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控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对小叶苦丁茶的主流品种粗壮女贞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为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定性定量用的标准品,共分离了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6个。这些化合物分别为:ligustaloside B(1),ligustaloside B di—Meacetal(2),ligustaloside A(3),acteoside(4),ligupurpuroside A(5),isoacteoside(6),ligupurpuroside B(7),ligupurpuroside D(8),osmanthuside B6(9),ligupurpuroside C(10),3,4—dihydroxyphenyl(11),lipedosideB—Ⅲa(12),lipedosideB—Ⅲb(13),glucoseestersof(E)—2,6—dimethyl—6—hydroxyocta—2,7—dienoicacid(14),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15),rutin(16)。其中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对收集到的小叶苦丁茶84个批次的样品进行水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分别建立了小叶苦丁茶老叶原植物(35个批次)和芽的商品(18个批次)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将老叶原植物分成3类,第Ⅲ类为除粗壮女贞外的非主流品种的小叶苦丁茶,利用第一类和第二类27个批次样品生成的对照图谱共有模式可进一步将非主流品种老叶样品区分开。同时将商品老叶导入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中,可以确定其是否为主流品种粗壮女贞。通过对全国各地买的小叶苦丁茶18个批次的芽商品指纹图谱分析发现系统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均不能将不同产地及品种的芽商品区分开,样品色谱峰整体化学信息非常相似,因此我们选择它们共有的特征性成分作为市场上小叶苦丁茶质量评价的指标对其进行进一步质量控制研究。 3.对小叶苦丁茶中的特征性成分苯乙醇苷及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推导ESI—MS/MS裂解规律,将指纹图谱中所反映的化学成分信息通过各色谱峰的ESI—MS/MS碎片,结合文献检索及与标准品比对的方法,使得10个化学成分得到明确鉴定,另外推导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有7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 4.建立了HPLP—UV法测定84个批次原植物和商品中3种特征性苯乙醇苷类成分阿克苷(acteoside,1)、紫茎女贞苷A(ligupurpuroside A,2)、紫茎女贞苷B(ligupurpuroside B,3)的含量。结合指纹图谱的研究结果将各样品之间含量的差异与品种、产地、炮制方法及药用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5.对包括粗壮女贞、女贞、丽叶女贞在内的7个批次的样品挥发油进行GC—MS研究,共鉴定了65个化合物的结构。 6.利用硅胶吸附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紫草科苦丁茶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叶中分离得到3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和波谱解析鉴定了其中的27个,分别为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D—arabinoside,1),山奈酚3—O-α—D—阿拉伯糖苷(kaempferol—3—O-α—D—arabinoside,2),异槲皮素(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金丝桃苷(hyperoside,4),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kampferol—3—O-β—D—galactopyranoside,5),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ka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6),kaempferol—3—O—arabinosylgalactoside(7),quercetin—3—O—arabinosylgalactoside(8),槲皮素(quercetin,9),山奈酚(kampferol,10),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11),咖啡酸(caffeic acid,1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3),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14),迷迭香酸(rosemarinic acid,15),紫草酸B(lithospermic acid B,16),丹参素(danshensu,17),肉桂酸(cinnamic acid,18),icarisideE5(19),咖啡酸乙酯[(E)—ethyl caffeate,20],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21],2—甲氧基苯甲酸辛酯(2—methoxyl benzoic acid octyl ester,22),邻苯二甲酸十八烷基酯[di(octadecyl)phthalate,23],β—谷甾醇(β—Sitosterol,24),胡萝卜苷(daucosterol,25),尿囊素(allantoin,26),1—十四烯酸甘油酯(tetradece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2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16—18,20-23,26,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首次建立了HPLC法测定厚壳树叶中包括5种黄酮苷和2种酚酸在内的7种成分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分离度和重现性均较好,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紫草科7个批次样品含量测定。为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8.对厚壳树化学成分研究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初步探讨了厚壳树属植物在紫草科中的亲缘关系及分类学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