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及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
【6h】

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及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前言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

前言

第一节 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策略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典型病例

5.讨论

6.结论

第二节 尿瘘修复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尿道皮肤瘘的分类及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的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目的:
  尿道下裂是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之一,但大多数患者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目前的研究提示多种环境及遗传因素均与尿道下裂发病相关,复杂多样的致病机制为尿道下裂的病因学研究带来困难。本中心收治了两名尿道下裂患者,其各自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完全正常,导致两者表型差异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患者基因在受精卵分裂为两个独立胚胎后发生了突变。本研究通过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此假设进行验证,以期为尿道下裂的分子遗传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
  从两对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的外周血提取DNA样品,经外显子组测序后,通过严格的生物信息学筛选得出可疑的致病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
  结果:
  4个SNV和4个InDel通过筛选成为可疑变异,其中1个InDel为两名患者所共有,但经Sanger测序验证后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
  本研究未能在外显子组找到可能导致两对同卵双胞胎尿道下裂表型不一致的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差异等其他的分子遗传致病机制或可能为潜在的原因。
  第二部分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
  背景:
  尿道皮肤瘘(简称“尿瘘”)是尿道下裂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瘘复杂的临床表现为手术方法的选择带来困难,尿瘘直径、位置、个数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均可对手术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并可能成为影响手术结果的危险因素。如何合理地根据各种临床表现选择修复方式是尿瘘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上仍主要依赖手术医师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既往相关研究在样本量或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局限,亟待补充系统性的回顾及总结。
  第一节 尿瘘的整形外科修复策略
  目的:
  通过回顾本中心接诊的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本中心在选择手术方法上的经验及策略,并提出尿瘘手术路径图。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尿道下裂术后尿瘘而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统计包括患者年龄、初始尿道下裂类型、瘘口直径、位置、个数、除尿瘘外其他并发症的类型、所采取的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等多项参数,通过手术路径图的方式对修复策略进行总结。
  结果:
  排除41名失访患者后,共有232名患者纳入研究。118例患者(50.9%)初始的尿道下裂类型为近端型,123例患者(53.0%)有至少一个直径大于或等于2mm的瘘口,74例患者(31.9%)存在多个瘘口,98例患者(42.2%)除尿瘘外存在其他并发症。177名患者(76.3%)在随访期间内无尿道相关并发症。
  结论:
  处理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时,应综合瘘口直径、位置、个数、局部组织条件及合并并发症类型后个性化地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修复。对于单纯尿瘘的患者,无张力地关闭瘘口及应用血运良好的组织多层次地覆盖是修复成功的关键。对于合并阴茎弯曲、尿道中段狭窄及近端异位尿道外口的病例,应考虑分期重做尿道下裂的可能性。研究中提出的手术路径图可为尿瘘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第二节 尿瘘修复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应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本中心接受尿瘘修复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影响尿瘘修复术成功率的潜在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尿道下裂术后出现尿瘘而接受修复术的患者,以随访期内无复瘘或其他尿道相关不良事件为手术成功的定义,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瘘口直径、瘘口位置、瘘口个数、尿瘘修复次数、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及是否存在术后感染与尿瘘修复术成功率的关系。
  结果:
  排除55例行分期手术重建尿道的患者及33例失访患者后,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147例患者(79.5%)手术取得成功。在单因素分析中,瘘口直径(p=0.012)、尿瘘修复次数(p=0.008)与术后感染(p=0.044)与尿瘘修复术的成功率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瘘口直径(校正OR=2.42,p=0.030)与尿瘘修复次数(校正OR=3.09,p=0.008)是尿瘘修复术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分析提示两个危险因素间不存在混杂、效应修饰作用或交互作用。
  结论:
  本研究提示,瘘口直径和修复次数是尿瘘修复术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当瘘口直径大于或等于2mm时,手术失败的风险相对提高了2.42倍;当患者多次接受尿瘘修复术时,该风险提高了3.09倍;但当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该风险的上升并不显著。临床上在处理相关病例时,应更为谨慎并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著录项

  • 作者

    冯隽;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整形外科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李养群;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尿道疾病;尿道手术;
  • 关键词

    尿道下裂; 致病机制; 外显子组测序; 尿瘘; 整形外科修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