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沙棘弗兰克氏和非弗兰克氏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6h】

沙棘弗兰克氏和非弗兰克氏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弗兰克氏菌的分类研究

1.3 非弗兰克氏放线菌研究进展

1.4 研究展望

1.5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沙棘根瘤弗兰克氏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棘根瘤非弗兰克氏放线菌分离培养与形态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棘根瘤非弗兰克氏放线菌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先锋树种,因其能与弗兰克氏菌(Frankia)共生在根部形成固氮根瘤,能将大气中分子态的氮还原成氨供植物吸收利用,能在瘠薄土壤和较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是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生态经济型树种。并且,沙棘的果、叶和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对人体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活性物质。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沙棘共生固氮特性,本论文对沙棘根瘤弗兰克氏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
  (1)沙棘根瘤弗兰克氏菌的系统发育地位。采集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沙棘品种的根瘤,从根瘤内直接扩增DNA,共得到39条根瘤内生菌的16SrDNA序列,属于20个单倍型,其中磴口沙棘根瘤内生菌的16SrDNA序列有19条,属于4个单倍型,孙吴的根瘤内生菌的16SrDNA序列有20条,属于16个单倍型,两个地区间的根瘤内生菌没有共享的单倍型,不存在基因交流。基于基因库中下载的和沙棘根瘤扩增的16S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将不同地域、不同宿主来源的弗兰克氏菌分为4个明显的分支,包括胡颓子侵染组、杨梅-木麻黄-赤杨侵染组、非典型菌株和未获得纯培养的根瘤弗兰克氏菌组。其中来自沙棘根瘤的内生菌以52%的支持率全部聚在了胡颓子侵染组,均属于弗兰克氏菌。
  (2)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选取新鲜幼嫩的沙棘根瘤,采用BAP培养基和QMOD培养基,经根瘤匀浆法和切片法从表面消毒的根瘤中分离根瘤内生菌,经纯化得到18个纯培养菌株,其中通过切片法分离到14株,匀浆法得到4株。研究发现,根瘤切片法、BAP培养基及液体培养的方式更适合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分离,液体培养能有效的分离菌株,菌落出现时间比固体分离早7-10天左右。
  (3)沙棘根瘤纯培养菌株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从沙棘根瘤中分离的18株纯培养菌株除了JYY61、JYY62,其余都具有发达的气生菌丝,在显微镜下所有菌株都有分支状的菌丝,但没有弗兰克氏菌典型的泡囊及孢子囊结构,均不属于弗兰克氏放线菌。根据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发育情况、菌丝与培养基结合程度、液体培养是否产生菌膜以及菌丝有无隔膜、孢子分化等形态培养特征,将来自沙棘根瘤的18个菌株分为两类,并初步判定第一类菌株属于诺卡氏菌属(Nocardia),第二类菌株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基于网上下载和实验得到的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NJ树和MP树),18株非弗兰克氏放线菌被分为明显的两个分支,分别属于诺卡氏菌属分支和小单孢菌属分支,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系统分类结果支持基于菌株形态培养特征划分的两个类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