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6h】

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致谢

导言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和谐”一词的由来

1.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2校园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什么是和谐校园

1.2.2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1.2.3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2影响和谐校园构建的大学生现状

2.1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

2.1.1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2.1.2大学生高科技犯罪特征明显

2.1.3犯罪性质严重化、形式团伙化、人群低龄化

2.1.4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简要分析

2.2大学生与教师、同学、社会之间及大学生自身不和谐的现状

2.2.1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和谐的交流及沟通

2.2.2同学间缺乏真诚的信任、理解和互助

2.2.3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有待加强

2.2.4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和谐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3.1有针对性地筛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3.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手段

3.2.1法律意识的培养应纳入法制教育的首位

3.2.2法制教育多元化

3.3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保障机制

3.3.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保障教育工作者的资源储备

3.3.2健全规章制度,依法科学管理

3.3.3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一个渗透着科学发展理念,公平公正,安定有序,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的建成,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主体之一,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也是和谐校园的构建者,与和谐校园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种种与和谐校园不相适应的现象: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依然突出: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和谐的交流及沟通;同学间欠缺真诚的信任、理解和互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存在缺失;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协调能力等。扭转这种现状,将大学生培养成“和谐”之人,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为此应着手下列工作,首先适当筛选教学内容,将法治理念,宪法意识,程序观念等法律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其次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引进多元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再次努力辅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保障机制,把大学生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最终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收到预期效果,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