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实现的方法比较
【6h】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实现的方法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动态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历史分析法和变量分析法

1.4 中美两国德育目标的一般描述

第二章 中美两国德育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

2.1 我国的德育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

2.1.1 我国德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2.1.2 我国德育的理论基础

2.2 美国的德育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

2.2.1 美国德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2.2.2 美国德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美两国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

3.1 高校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比较研究

3.1.1 中美两国高校课程设置

3.1.2 中美两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

3.1.3 中美两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3.2 利用社会资源创造德育环境的操作能力的比较

3.2.1 中美两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2 中美两国高校利用大众传媒以及社会公共环境的德育渗透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4.1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中的经验总结

4.1.1 德育潜藏于广泛全面的课程设置

4.1.2 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成效的内部原因

4.1.3 德育实践离不开隐性教育的手段

4.1.4 教师引导是德育渗透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

4.2 美国高校的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课程体系设置

4.2.2 构建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2.3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4.2.4 引入教师指导机制,加强学生社团道德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青少年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和科技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我党一贯遵循的教育方针。并且到2004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全党全国将大学生德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周密部署和全面动员。在随后的十年时间,我国高校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断研究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探索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途径,在这个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和科技文化变革日新月异的大时代里,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天然保护伞,为德育工作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肯定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更要时刻不能放松引导德育工作朝着质量更高、成效更显著的方向前进。因此,通过与其他国家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高校德育的有益经验,是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美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国,尽管在社会性质、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我国不同,并且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也有诸多不如意之处,但在人类普遍使用的共同文明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本文以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为立足点,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大众传媒以及社会公共环境的德育渗透这五个方面来切入,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这五个德育方法的比较,得出能够促成改进我国德育方法的四点启示:坚持政治理论课程,拓展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引入教师指导机制,加强学生社团道德建设。最后以总结阐述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圆满收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