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
【6h】

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声明

前言

1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研究现状

1.1 MDD、AD、OCD的生物学因素研究现状

1.2 MDD、AD、OCD的心理学因素研究现状

1.3 MDD、AD、OCD的社会学因素及社会功能研究现状

2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现状

2.1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MDD、AD、OCD作用比较的研究现状

2.2心理治疗神经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现状

3归因训练的研究现状

3.1归因训练的基本理念

3.2归因训练的适用范围

3.3归因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4.1研究目的

4.2研究假设

4.3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比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统计方法

2结果

2.1 MDD组、AD组、OCD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2.2 MDD组、AD组、OCD组症状比较

2.3 MDD组、AD组、OCD组心理功能比较

2.4 MDD组、AD组、OCD组社会功能比较

2.5 MDD组、AD组、OCD组生理功能比较

3讨论

3.1 MDD、AD、OCD症状比较的讨论

3.2 MDD、AD、OCD生理功能比较的讨论

3.3 MDD、AD、OCD心理功能比较的讨论

3.4 MDD、AD、OCD社会功能比较的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团体归因训练和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干预方法

1.4统计方法

2结果

2.1 ARGT组和SSRI组被试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2.2 ARGT和SSRI对症状作用的比较

2.3 ARGT和SSRI对心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2.4 ARGT和SSRI对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2.5 ARGT和SSRI对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2.6 ARGT组和SSRI组生理指标减分与量表减分的相关分析

3讨论

3.1从症状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3.2从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3.3从生理功能的改善规律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3.4从生理功能改善与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改善的关系看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

3.5影响心理治疗作用的可能因素

3.6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及临床治疗策略的探讨

4结论

第三部分 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统计方法

2结果

2.1 MDD组、AD组、OCD组被试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比较

2.2ARGT对MDD、AD、OCD患者症状作用的比较

2.3 ARGT对MDD、AD、OCD患者心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2.4 ARGT对MDD、AD、OCD患者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2.5 ARGT对MDD、AD、OCD患者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3讨论

3.1 ARGT对MDD、AD、OCD患者症状作用的比较

3.2.ARGT对MDD、AD、OCD患者心理社会功能作用的比较

3.3.ARGT对MDD、AD、OCD患者生理功能作用的比较

4结论

本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影响

综述二:归因训练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

综述三:归因训练的理念和技术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比较 目的: 比较抑郁症(maj 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焦虑症(anxietydisorder,AD)和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在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别。 方法: 采用MDD组、AD组、OCD组比较的横断面研究设计,对45名MDD患者、45名AD患者和39名OCD患者进行了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比较。生物学指标的检测包括血浆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浓度。心理社会功能评估通过以下量表完成: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 scale,HAMA)、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 scale,SES)、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WB)、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 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short scale for Chinese,EPQ-RSC)、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 结果: 1.MDD组的HAMD、SDS、SAS总分均显著大于AD组和OCD组,MDD组和AD组的HAMA总分显著大于OCD组,OCD组的HAMD第21项强迫得分显著大于MDD组和AD组。 2.对于HAMD分量表症状,MDD组的迟缓、睡眠障碍、绝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AD组和OCD组,MDD组和AD组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OCD组,MDD组和OCD组认知障碍因子得分显著大于AD组,OCD组的绝望因子得分显著大于AD组,体重和日夜变化因子三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 3.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将HAMA划分为7个新的分量表:①焦虑体验;②抑郁症状;③躯体神经系症状(简称躯体神经);④内脏器官症状(简称脏器症状);⑤生殖泌尿系症状(简称生殖泌尿):⑥植物神经系症状(简称植物神经);⑦会谈表现。MDD组的抑郁症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AD组和OCD组,MDD组和AD组的躯体神经和脏器症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OCD组,三组的焦虑体验、会谈表现、生殖泌尿和植物神经因子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4.三组患者的血浆5-HT、NE、ACTH、皮质醇和BDNF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5.MDD组的人格内外向和神经质得分低于OCD组,主观幸福感得分低于AD组,AD组的复原力得分高于MDD组和OCD组,三组在归因方式、无望感、人格的精神质和自尊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6.三组间的社会功能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结论: 1.门诊AD和OCD患者抑郁症状程度相似,MDD患者相对较重;AD和MDD患者焦虑、强迫症状程度相似,OCD患者强迫症状相对较重,焦虑相对较轻。焦虑体验、会谈表现、生殖泌尿和植物神经症状是MDD、AD、OCD共有的非特异性症状。 AD症状群=非特异性症状+其他部分焦虑症状(躯体神经和脏器症状); OCD症状群=非特异性症状+其他部分抑郁症状(认知障碍和绝望)+OCD特异性症状(强迫症状); MDD症状群=AD症状群+OCD症状群+MDD特异性症状(迟缓和睡眠障碍)- OCD特异性症状(强迫症状)。 2.门诊MDD、AD、OCD患者的血浆5-HT、NE、皮质醇、ACTH、BDNF水平相似,提示三个疾病有相似的生理改变,很难以上述生理指标鉴别疾病。 3.门诊MDD、AD、OCD患者具有相似的归因方式和自尊水平,归因方式和自尊具有类特质的性质,可对三种疾病患者进行归因训练和自尊干预;三种疾病患者的精神质水平相似,MDD患者比OCD患者更加内向,OCD患者比MDD患者更加神经质,人格特质对不同疾病具有病理塑形作用,疾病也可影响人格表现;三种疾病患者的无望感相似,MDD患者比AD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少;MDD和OCD患者的复原力不及AD患者,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复原力水平设计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有效实现心理治疗的“赋能”作用。 4.门诊MDD、AD、OCD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相似,本研究希望为社会资源的分配提供参考,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部分团体归因训练和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 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初步探讨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 采用心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对照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系统比较了团体归因训练(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group therapy,ARGT)和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症状和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根据就诊顺序将MDD、AD、OCD患者分至ARGT组(n=63)或SSRI组(n=66),ARGT组54人,SSRI组55人完成了研究。 所有被试治疗前后测定血浆5-HT、NE、ACTH、皮质醇和BDNF,评定HAMD、HAMA、SDS、SAS、ASQ、SES、EPQ-RSC、CD-RISC、IWB、SDSS,OCD患者加测Yale-Brown强迫量表(Yale-Brown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治疗中每两周评定一次HAMD和HAMA。 结论: 根据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结果的讨论,拟得出以下结论: 1.症状方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心理治疗起效较慢,药物治疗起效较快。心理治疗对皮质症状的作用较好,药物治疗对皮质下症状的作用较好。 2.神经解剖方面,药物治疗的优势位点可能在皮质下,治疗过程呈现明显的皮质下(2周)到皮质(8周)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过程;心理治疗的优势位点可能为脑皮质,但不同的阶段和技术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情绪稳定技术和认知指导技术带来外周改善(2周)→成长经历分析带来边缘系统和脑干改善(4周)→认知行为技术带来皮质改善(6周)。两种治疗最终都导致了皮质.皮质下脑功能的网络式改变,疾病的恢复来自这种复杂的系统调节,而不是单纯的局部区域改变。 3.神经生理方面,心理治疗可调节血浆皮质醇水平,平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药物治疗可上调5-HT,通过5-HT能发挥作用。推测两种治疗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方式,并通过HPA轴和5-HT能的功能联系相互作用,起到综合的治疗效果。 4.神经可塑性方面,药物治疗通过BDNF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网络的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学习和记忆过程,可能作用于经验依赖性脑可塑性。 5.心理社会功能方面,随着症状的缓解,两种治疗对人格、复原力、主观幸福感、社会功能都有明显改善,心理治疗还可直接作用于归因方式、自尊、人格和社会功能,通过以下四方面作用模式起效:①归因方式的改善;②自尊、人格、复原力的提高;③症状的消除和社会功能的恢复;④无望感的消除和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以上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提高患者的心理社会整体功能,良性重构心理特质,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易感性。 第三部分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ARGT对MDD、AD和OCD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的差别。 方法: 采用MDD组、AD组、OCD组相互比较的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系统比较了ARGT对门诊MDD(n-19)、AD(n=19)、OCD(n=16)患者的症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作用。所有被试治疗前后进行血浆5-HT、NE、ACTH、皮质醇和BDNF的测定,完成24项HAMD、HAMA、SDS、SAS、ASQ、SES、EPQ-RSC、CD-RISC、IWB和SDSS量表的评定。 结论: 1.ARGT对MDD、AD、OCD三种疾病的症状均有明确改善,对三种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相对而言,ARGT对MDD效果最佳,AD次之,OCD再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