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兼析中国科学报的发展策略
【6h】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兼析中国科学报的发展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第2章 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

2.1 科学与科学传播

2.1.1 科学、公众与社会

2.1.2 科学传播与媒体

2.2 科学传播需融合两种文化

2.2.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

2.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相融通

2.2.3 新的生态文化观对于科学传播的价值

第3章 新媒体与科学传播

3.1 科学传播的媒介变迁

3.3.1 科学传播的媒介演变

3.1.2 新媒体及其特点

3.1.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3.1.4 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

3.2.1 科学消息来源

3.2.2 科学传播方式

3.2.3 科学传播内容

3.3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点

3.3.1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学传播

3.3.2 科普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

3.3.3 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行为

3.4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语境

3.4.1 后现代化中的科学悲观情绪与科学传播

3.4.2 科学研究的“未完成态”对于科学传播的影响

3.5 重塑科学传播新格局

3.5.1“数字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数字化描绘

3.5.2“智慧地球”,物联网构建人类与物质世界的智慧联接

3.5.3 未来:科学传播无处不在

3.5.4 科学传播的新理念

第4章 科学传播的新媒体应用

4.1 科学传播中的大众媒体

4.1.1 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4.1.2 大众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

4.1.3 大众媒体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4.2 传统媒体中的科学传播特点

4.2.1 报刊中的科学传播

4.2.2 广播中的科学传播

4.2.3 电视中的科学传播

4.3 新机遇下科学传播的变革动因

4.3.1 变革科学传播理念

4.3.2 增强科学与社会互动

4.3.3 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

4.3.4 防范伪科学肆虐传播

4.4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趋势

4.4.1 加速科学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

4.4.2 促使科学传播内容回归科学的本质

4.4.3 引发科学传播转向三维互动模式

4.5 新媒体背景下科学传播特质

4.5.1 丰富的图文视听资讯

4.5.2 动漫、虚拟现实的全新体验

4.5.3 数字出版物

4.5.4 科普游戏

4.5.5 数据库应用

4.6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4.6.1 手机报与科学新闻传播

4.6.2 人性化的实用自制讯息

4.7 社会化圈子的互动体验

4.7.1 BBS、博客、微博等互动平台

4.7.2 泛科技主题的社交网络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战略变革

5.1 科学传播的现实方位与理论资源

5.1.1 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5.1.2 利用新媒体环境的趋势与影响

5.2 科学传播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融合趋势

5.2.1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会的传播理念

5.2.2 建构传受互动的科学传播模式

5.2.3 实现科学传播的全媒体转型

5.3 建立科学传播能力评价体系

5.3.1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科学传播能力

5.3.2 科学传播能力的构成

5.3.3 科学传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5.3.4 科学传播工作者的素养

5.4 构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战略

5.4.1 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

5.4.2 中观层面的媒体战略

5.4.3 微观层面的新闻战略

5.5 培养全媒体型的科学传播人才

第6章 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

6.1 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

6.1.1 新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带来革命性影响

6.1.2 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研究

6.2 国外部分国家的新媒体科学传播实践

6.2.1 美国

6.2.2 澳大利亚

6.2.3 南非

6.2.4 加拿大

6.2.5 日本

6.2.6 英国

6.3 国外从事科学传播的著名网站

6.3.1 综合性网站的科技频道

6.3.2 科技专业网站

6.3.3 科技期刊的网站

6.3.4 科学博客

第7章 中国科学报社的发展策略

7.1 传播内容的纵深拓展

7.1.1 依靠和增强权威性立足于信息爆炸时代

7.1.2 坚持大科学传播概念

7.1.3 依托特色资源,加强深度报道

7.1.4 汲取网络特点,丰富报道方式

7.2 传播渠道的全媒体转型

7.2.1 以内容传播定位为根本,提供专业科教相关信息传播发布服务

7.2.2 以实名互动为基底,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平台

7.2.3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赢得专业用户关注率和忠诚度

7.2.4 走全媒体发展之路

7.3 传播策略的融合营销

7.3.1 依靠优秀的内容打造品牌

7.3.2 依靠专业活动巩固品牌

7.4 软环境相关配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展开▼

摘要

我们处在了这样的一个大背景:
   一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传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科学传播能力建设,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称的科学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必须有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没有适应现实需要的科学传播理论和传播体制,就不可能大幅度培育很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也就不可能极大产生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同时,科学传播的阶段涵盖了以前阶段传播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的任务和使命,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在沟通公众与科学、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更重要的先导价值。
   三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科学传播格局,科学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与运用新媒体开启科学传播新阶段的紧迫任务。以传播科学文化为己任的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新功能,需要深入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科学传播媒体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基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是个大概念。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工作,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深入研究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的科学传播特点,从而提出科学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新媒体环境下的战略变革与建构新的战略的问题。
   科学传播的关系,涉及科学与公众、科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与社会;也涉及科学与媒体。而今,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还必然涉及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实质,是要调整好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科学传播走过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在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中,有学者从科学传播的内容层次上分析,提出科学传播的“两阶”分类。其实,不论是一阶科学传播,还是二阶科学传播,要确定的是,公众到底是科学传播的被接受对象,还是主宰者。公众需要科学,因为公众的科学化生存离不开科学的知识与观念;但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或者说公众对科学一片无知与误解,科学事业在当代是无法开展的。
   本课题主要分为6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介绍科学传播的理念与历程:科学传播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章重点在于理清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分析了科学传播的媒介变迁及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新语境;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特点,强调要重塑科学传播新格局;
   第三章着重揭示新媒体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媒体科学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的新媒体应用,对多媒体背景下的科学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社会化圈子的互动体验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对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对科学传播的现实方位与理论资源和建立科学传播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五章对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评析,发挥了他山之石的功用;
   第六章以《中国科学报》社为例总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策略,作为唯一依靠我国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学术群体创办的科学传播类大众媒体,《中国科学报》社成立50多年一直从事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科学传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课题在科学传播领域做了一定的前瞻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若干新概念、新提法,体现了科学传播的新思维。其目的在于推进科学传播媒体的科学传播实践创新与理论提升。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1.尽可能厘清重要概念。在科学传播的概念问题、科学传播对待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与“两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下了较大的研究功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新媒体的概念、特点,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上,本研究也独辟蹊径,做了深层次的研究。
   2.重点在于梳理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实践,集中阐述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揭示面向公众的新媒体科学传播模式;提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的合理论断。
   3.结合国内科学传播媒体的实践与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着眼现实与未来,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超越性特征,联系了Web2.0、IPv6、物联网技术发展对科学传播的应用表现或潜在价值,大量例举并分析了各类社交媒体、视频媒体在开展科学传播过程中的特征、作用。
   4.视野开阔,从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本质上进行研究,展示了科学传播介质变化与科学播规律,揭示了科学传播在当代人类文明中的进程与价值。
   5.注重实践,从科学传播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有效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取得示范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