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6h】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2.1.1 区域创新系统起源与发展

2.1.2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及内涵

2.1.3 区域创新系统分析框架

2.1.4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路线

2.2 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2.1 开放式创新起源与发展

2.2.2 开放式创新概念及内涵

2.2.3 开放式创新分析框架

2.2.4 开放式创新研究路线

2.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开放式创新间关系

第3章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

3.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内涵

3.2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

3.2.1 演化动力

3.2.2 演化路径

3.2.3 演化特征

3.2.4 演化意义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及其演化阶段研究

4.1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状况

4.1.1 区域创新系统划分

4.1.2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4.2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

4.3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研究

5.1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梳理

5.1.1 创新主体

5.1.2 创新网络

5.1.3 创新环境

5.2 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2.1 变量提取

5.2.2 基于回归模型的关系研究

5.2.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关系研究

5.2.4 结论及意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外部性研究

6.1 区域创新外部性内涵及相关研究

6.2 区域创新外部性实证研究

6.2.1 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3 开放式创新对于区域创新外部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经历

展开▼

摘要

在目前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主导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区域角度看待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构建、发展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对于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为研究中心,首先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理论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将开放式创新理念引入到区域创新系统中,从开放式创新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动力、演化路径、演化特征和演化意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DEA方法对我国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评价,并对我国各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进行了分析。再者,考虑开放式创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带来的影响,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随后,从区域创新外部性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开放式创新对区域创新外部性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
  第一,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理论综述。本文分别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及内涵、分析框架和研究路线四个维度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综述,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进行研究。将“开放式创新范式”作为新的“通类”规则,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为:封闭式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演化特征有:创新资源流动突破“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双层边界限制,创新主体由三螺旋结构向四螺旋结构演化,创新网络由本地创新网络向超本地化创新网络演化,管理方式由单一治理模式向多层治理机制演化。向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有助于打破原有创新系统的固有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锁定,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创新,促进创新分工专业化,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第三,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和演化阶段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能力发展上看,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提升迅速,各地区创新能力间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创新日益集中于少数科技水平发达地区,中国正进入一个由追求创新增速和规模向追求创新质量和效率转变的转型阶段。从创新效率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一定的集聚性,有效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唐及直辖市等地区,低效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演化状况上看,中国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程度较低,且各地区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区域处于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初期,山东、浙江、辽宁、陕西和天津等等区域处于内部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阶段,海南、宁夏、青海等其它21个地区处于传统封闭式区域创新系统阶段。
  第四,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基础设施水平(EI)——衡量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设施水平及金融条件;区域创新主体质量及结构(QSI)——衡量区域内高校和企业的质量及结构,以及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区域开放度(RO)——衡量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对外开放性。各影响因子及区域创新效率(IE)之间呈现一种链式关系:RO—EI—QSI—IE,只有创新主体的质量和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其它因素都是间接影响。
  第五,从区域创新外部性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仅受到内部要素影响,而且受到其它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区域本地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影响最大,周边300千米之内的区域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300-600千米之间区域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周边600-800千米范围内地区对于本地创新产出可能存在负向影响,800千米之外地区对于本地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在0-300千米范围内,知识溢出占据主导地位,其带来的正向效应大于资源挤占带来的负向效应,所以整体上呈现一种显著的正向区域创新外部性。在300-600千米范围内,资源挤占占据主导地位,其带来的负向效应大于知识溢出带来的正向效应,故整体上呈现一种显著的负向区域创新外部性。在600千米之外范围内,知识溢出效应和资源挤占效应都较弱,且二者存在一定的抵消效应,故整体上区域创新外部性不显著。区域的开放式创新程度对于区域创新外部性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提高区域的开放式创新水平能够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创新系统间的流动,并增强区域本身对创新资源的吸收能力,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绩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