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研究
【6h】

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教学论话语的时代呼吁

2.立德树人背景下依托古代教学思想提升现代人道德素养的目标导引

3.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加强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意义

1.深化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在教学论话语体系中的渗透

2.依托致知理念拓展道德知识教学的教化旨趣

3.利用至诚思想改进道德知识教学的育人观念

(三)理论基础

1.格物致知说

2.情感德育论

(四)文献综述

1.关于“致知”的研究

2.关于致知教学的研究

3.关于至诚的研究

4.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至诚:致知教学追求的道德认识境界

(一)致知教学的内涵

1.“致知”的内涵

2.致知教学的内涵

(二)至诚的内涵

1.“至诚”在《中庸》语境中的语义分析

2.“至诚”的词源义分析

(三)至诚作为致知教学所追求的道德认识境界

二、由“致知”到“至诚”:中国古代关于学习者道德认识发展的教学思想演变

(一)中国古代关于学习者道德认识发展的教学思想演变过程

1.先秦时期《大学》原文提出的由“致其知”到“诚其意”的教学思想

2.东汉时期郑玄的由“知善恶”到“知终始”的教学思想

3.北宋时期程颐的由“穷理”到“至于尽”的教学思想

4.南宋时期朱熹的由“推至”到“无不尽”的教学思想

5.明代时期王阳明的由“吾心之知”到“致良知”的教学思想

6.清代时期凌廷堪的由“识礼”到“尽性”的教学思想

(二)学习者的道德认识发展轨迹

(三)中国古代学习者道德认识的教学思想发展特点

1.追寻认识的真实:学习者道德认识方面的教学思想发展特点

2.追寻行动的真切:道德行动方面的教学思想发展特点

三、知与诚的相融:一种面向道德学习的教学生成

(一)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其教化方式

1.应用于不同生活情境的功能性

2.改进现实自我的超越性

3.寻求善的本性

(二)学生道德学习的致知困境

1.由学生道德学习反映出的一个知行问题

2.引起学生道德学习的致知困境的诱因

(三)“知”与“诚”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融合

四、知而尽: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育人样态

(一)知而尽:“致知”向“至诚”的敞开

1.“知得真”:由道德认同反映出的道德认识的真实

2.“知得透”:由道德自律显现出的道德认识的透彻

3.“知得明”:由道德意志流露出的道德认识的明晓

4.“知得切”:由真实体验展现出的道德行动的真切

(二)“知而尽”的对象:从“致知”走向“至诚”的教学主体关照

1.认识活动中的“意”

2.道德意义上的“心”

3.官能意义上的“身”

(三)“知而尽”的呈现:从“致知”走向“至诚”的教学培育样态

1.教师攫取事理中的道德知识以构建出格致知识的道德之维

2.教师利用事理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来扩充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

3.教师经由引导学生保持“意”、“心”的诚正来推极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

4.教师在致知的基础上以逐步使学习者上达至诚的道德认识境界

五、“知而尽”的回响: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现实维度

(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知未尽”现象

1.知不真:学生表面上习得道德知识却并不认同道德知识所传递的价值

2.知不透:学生未能于内心中全面彻底地认识道德知识

3.知不明:学生的意志不是在任何情境中均能指导他明晓是非善恶

4.知不切:学生未能真切地践行道德知识

(二)“知未尽”现象存在的教学限度

(三)“知而尽”的教学理念及其育人要素

1.“知而尽”: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理念

2.“知而尽”关涉的育人要素

六、尽其知以明诚: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实现

(一)扩充学生固有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

1.依托学生内心固有的诚敬意识,增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同

2.利用学生内心固存的善的意识,促使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3.恪守学生已有的信仰意识,提高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笃信

(二)塑造心灵活动的自觉,生成学生的道德自律

1.重视本心的源初性,提升学生好善恶恶的本能反应

2.关照“正心”的调节功能,形成学生的自省能力

3.引导“正心”的自觉行动,促进致知活动与心灵之间的碰撞

(三)引导人察识所动之意,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

1.端正学生认识端绪中的动意之处

2.引导学生对于自身所动之意进行反己察识

(四)激发个体表达德性的意愿,促进学生的道德行动

1.强化道德知识与学生在物质需求中表达德性意愿的联系

2.增进道德知识与学生在精神需求中表达德性意愿的交互

结语 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启迪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郭子超;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 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纪德奎;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