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6h】

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 1 章 绪论

1.1相关概念、选题原因及选题意义

1.1.1相关概念

1.1.2选题原因

1.1.3选题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2.3研究评价

1.3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研究思路

1.3.2主要内容

1.3.3研究方法

1.3.4创新点

第 2 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过程与主题

2.1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

2.1.1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内背景

2.1.2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外背景

2.2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及人物介绍

2.2.1关于论战的性质、起止和分期

2.2.2论战主要人物介绍

2.3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

2.3.1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 1933.5-1936.1)

2.3.2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 1936.1-1937.10)

2.3.3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 1937.10-1943.8)

2.4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相关主题

2.4.1论战的焦点内容

2.4.2论战的主题演进

第 3 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1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3.1.1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

3.1.2反对庸俗的唯物论

3.1.3反对观念论,坚持唯物论

3.1.4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主张哲学独立

3.1.5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坚持辩证唯物论

3.1.6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坚持真正唯物论的“颠倒”

3.2在论战中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

3.2.1关于真理问题的辩论

3.2.2与直观主义论战

3.2.3反对实用主义,重视中国化的实践

3.2.4关于意志自由问题

3.2.5反对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和“做”打成一片

3.2.6用通俗化的劳动观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3.2.7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主张从具体事实出发

本章小结

第 4 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辨清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4.1在论战中强调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

4.1.1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4.1.2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强调发展的观点

4.1.3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澄清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4.2在论战中辨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4.2.1通过论战澄清外因/内因的辩证关系

4.2.2批判折衷主义,强调决定性因子

4.2.3通过论战澄清形式/内容的辩证关系

4.2.4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强调抓住“主要事实”和问题的本质

4.3在论战中弄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3.1通过论战弄清对立统一律

4.3.2通过论战弄清否定之否定律

4.3.3通过论战弄清质量互变律

4.4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论战的几点启示

4.4.1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4.4.2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4.4.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

4.4.4如何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

本章小结

第 5 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使唯物史观革命化

5.1通过理论斗争传播革命思想、坚定抗战意志

5.1.1驳斥分割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5.1.2批判无政府主义和空讲文化大众化理论

5.1.3批判抓不住关键的唯武器论和例证主义

5.1.4批判“国情论”,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1.5批判“一盘散沙论”和“人心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1.6批判汉奸投降理论和调和论,坚持抗争到底

5.1.7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

5.2批判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

5.2.1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

5.2.2 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坚持民众利益的立场

5.2.3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主张接近群众,关心群众实际利益

5.2.4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推进哲学大众化

5.3批判唯心史观,理清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5.3.1批判中国特殊论,指出中国社会是一般发展法则的特殊表现

5.3.2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

5.3.3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

5.3.4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揭示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

5.3.5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5.3.6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本章小结

第 6 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成果及影响

6.1艾思奇的论战成果:以《大众哲学》为代表

6.1.1从精英哲学到《大众哲学》:艾思奇的转变

6.1.2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6.1.3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6.1.4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6.2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

6.2.1艾思奇的哲学论战受到毛泽东的支持

6.2.2毛泽东关注并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

6.2.3艾思奇哲学思想给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启迪

6.3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建设的贡献:以《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代表

6.3.1“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

6.3.2“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6.3.3“艾本”哲学教科书的使用方法

6.3.4“艾本”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贡献

余论:论战时期艾思奇的理论贡献、理论特色及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选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视角,试图以艾思奇哲学思想为切片,去观察唯物辩证法论战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代变迁。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同时期经历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论战(方克立先生语)。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艾思奇早期哲学思想研究,也有利于应对新时代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挑战。当前一股新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浪潮袭来,公开挑战辩证法,不仅仅限于学术争鸣,而且渗透到网民大众之中。新挑战的特点是新平台、新话语、新包装。国内反对势力用互联网上的隐蔽身份作掩护,对唯物辩证法展开了新的更加恶毒的攻击,他们“戏侃马克思”、虚无辩证法、贬低辩证法、恶搞辩证法,在大众中传播唯物辩证法有害论、无用论。面对挑战,我们应当从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获取力量和智慧,以新大众化策略反击妖魔化唯物辩证法,在青年中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国内外学者对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关注和研究并不丰富,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上还颇有争议。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以论战中的艾思奇为纵线,以相关论题为横线,以若干理论问题为暗线展开论述。本课题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方法、比较与归纳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  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混乱不堪,思想界分化严重,对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的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其二,苏联的哲学论战在外部对中国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影响。艾思奇参与论战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1933.5-1936.1),第二阶段是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6.1-1937.10),第三阶段是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7.10-1943.8)。  本选题从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在世界观方面,艾思奇通过反对迷信、反对庸俗的唯物论、反对观念论、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通过真理问题的辩论、与直观主义论战、对意志自由问题的探讨、反对实用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通俗化劳动观、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方法论方面,艾思奇通过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在论战中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通过论战澄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澄清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批判折衷主义、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辨清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通过论战澄清对立统一律、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艾思奇与叶青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形式论理学)关系的论战给我们一些启示,包括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而在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以“部分的错误”或小错看待之,它是可以改正的而且已经被艾思奇自己改正了;还要认识到,艾思奇将形式论理学视为形而上学和非科学,的确是论战期间的立场使然,他在不同程度还是肯定了和使用了形式逻辑的,不然,他不可能在1950年公开承认关于形式逻辑的两点错误。  在历史观方面,艾思奇通过驳斥分割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批判“唯武器论”、批判“国情论”、批判“一盘散沙论”、批判生物学主义与调和论、批判汉奸投降理论调和论、反对空讲大众化、揭露叶青的汉奸嘴脸、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批判“例证主义”等理论斗争传播了革命思想,坚定了抗战意志;通过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批判了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通过反驳张东荪的“未来不可测”论、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唯心史观、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理清了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使唯物史观在论战中革命化。  《大众哲学》等是艾思奇在论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矛盾论》《实践论》等是毛泽东的对论战的阶段性总结,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积极影响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艾本”哲学教科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立的标志,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