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图解转译的江南古典园林模式语言初探
【6h】

基于图解转译的江南古典园林模式语言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摘 要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2.1 江南古典园林

1.2.2 图解式转译

1.2.3 模式语言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园林现代性的研究概况

1.3.2 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研究概况

1.3.3 园林“图解式转译”与“模式语言”的研究概况

1.3.4 小结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概述

1.4.3 研究的思维框架

第2章 中国园林的演进历程及反思

2.1 中国园林的演进历程及特征

2.1.1 古典园林时期(1840 年以前)

2.1.2 近代园林时期(1840-1949 年)

2.1.3 现代园林时期(1949 年以后)

2.1.4 小结

2.2 中国园林演进历程中的问题与矛盾

2.2.1 意识形态的杂糅

2.2.2 本土化语汇挖掘的缺乏

2.2.3 “园林”至“公园”演变的错位

2.3 中国古典园林转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中国古典园林转译的必要性

2.3.2 中国古典园林转译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对象的厘清及界定

3.1 “转译”及“图解式转译”相关概念的厘清

3.1.1 “转译”的概念及框架体系

3.1.2 园林“转译”的类型

3.1.3 “图解式转译”的可研性

3.2 “模式语言”相关概念的厘清

3.2.1 “模式语言”的背景及概念

3.2.2 “模式语言”的主要特征

3.2.3 “模式语言”与“图解式转译”的共性及联系

3.2.4 基于“图解式转译”的“模式语言”可研性

3.3 园林转译对象的界定

3.3.1 “遮罩关系”的界定线索

3.3.2 基于“遮罩关系”转译对象的界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南古典园林石山模式语言初探

4.1 石山基本模式

4.1.1 可行式空间

4.1.2 可望式空间

4.1.3 可游式空间

4.1.4 可居式空间

4.1.5 小结

4.2 石山复合模式

4.2.1 螺旋式

4.2.2 取景式

4.2.3 山房式

4.2.4 回环式

4.2.5 山梯式

4.2.6 并列式

4.2.7 穿越式

4.2.8 过渡式

4.2.9 点景式

4.3 石山复合模式交互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南古典园林装折模式语言初探

5.1 “步移景异”装折模式

5.1.1 “步移景异”装折基本模式

5.1.2 “步移景异”装折复合模式

5.1.3 小结

5.2 “小中见大”装折模式

5.2.1 “小中见大”装折基本模式

5.2.2 “小中见大”装折复合模式

5.2.3 小结

5.3 “方方渗景”装折模式

5.3.1 “方方渗景”装折基本模式

5.3.2 “方方渗景”装折复合模式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南古典园林景观模式语言初探

6.1 景观基本模式

6.1.1 裸观成景

6.1.2 粉墙如画

6.1.3 框观如画

6.1.4 框墙如画

6.1.5 小结

6.2 景观复合模式

6.2.1 “拓空如画”景观复合模式

6.2.2 “环绕如画”景观复合模式

6.2.3 “连绵如画”景观复合模式

6.2.4 小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模式语言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7.1 石山模式语言的应用

7.1.1 螺旋式

7.1.2 取景式

7.1.3 山房式

7.1.4 回环式

7.1.5 穿越式

7.1.6 其余诸式

7.1.7 小结

7.2 装折模式语言的应用

7.2.1 “步移景异”模式语言

7.2.2 “小中见大”模式语言

7.2.3 “方方渗景”模式语言

7.2.4 小结

7.3 景观模式语言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园林的演进历程自近代以来呈现杂糅意识形态下的错位发展,本土园林语汇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濒临“失语”。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种重视知觉体验、关乎审美意趣的本土建筑艺术似乎正在跟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因而在中国当代园林理论建设中亟需加强转译及设计语言的研究,使园林设计语汇尽快回归母语,实现中国园林真正的本土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首先,结合文献整体梳理了中国园林从古至今的演进历程,分析其演进历程中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引出园林转译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结合“图解式转译”及“模式语言”的相关理论论述了其应用于园林转译研究中的可研性,并基于园林中“遮罩关系”的线索对转译对象进行了界定;其次基于图解思想提取了江南古典园林石山、装折、景观三个层面中典型的营造模式,并结合对其模式语言复合机制及深层结构关系的分析建构起江南古典园林的本土设计语言体系;最后结合园林转译的优秀案例分析模式语言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及投射,论证模式语言作为设计语言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实际意义具体如下:  1.整体综述了中国园林演进历程中的造园内容及特色,客观总结了其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及矛盾,系统逻辑的明确了园林转译及设计语言研究在中国当代园林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性。  2.基于知视觉产生的“遮罩关系”提出了园林转译研究的新视角。  3.基于图解思想原创性提取了江南古典园林中4类基本、9类复合的石山模式语言;7类基本、多类复合的装折模式语言;4类基本、3类复合的景观模式语言,为中国园林的本土化造园及转译提供具体的“词汇”参考。  4.基于模式语言之间复合机制及深层结构关系的深入分析系统的建构了江南古典园林的本土设计语言体系,使模式语言“词汇”参考更具系统性及整体性。  5.系统分析了实际转译案例中相关模式语言的应用及投射,结合实际案例论证了模式语言作为设计语言的实操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