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鄱阳湖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
【6h】

鄱阳湖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

2.3 数据分析

3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

3.1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

3.2 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及分布

3.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结构及分布

3.4 结果分析

4 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

4.1 筛选参照点

4.2 评价指标筛选

4.3 参数分值计算及评价分级

4.4 评价结果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在季风气候和连通水系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水文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和繁育场。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鄱阳湖与长江的水文节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湖区周边污染排放、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局部无序采砂等对湖区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湖区健康状况,可为鄱阳湖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工具,为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基于2016年鄱阳湖丰水期62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及相关环境参数的采样与鉴定结果,结合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通江水道区(Ⅰ区)、主湖区(Ⅱ区)和东部湖汊区(Ⅲ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规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评价鄱阳湖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1.在研究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4(属)种,隶属3门7纲15目24科,其中节肢动物门共采集到28种,软体动物有26种,环节动物10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铜锈环棱螺、大沼螺。共采集到6种功能摄食群,以过滤收集者和刮食者功能群为主。  2.由于各湖区在栖境和人类活动特征上的差异性,不同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同。总物种数上:Ⅱ区(56种)>Ⅲ区(37种)>Ⅰ区(28种)。优势种方面:Ⅰ区以铜锈环棱螺、河蚬、淡水壳菜、尖口圆扁螺和日本沙蚕为优势种,Ⅱ区以河蚬、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为优势种,Ⅲ区以河蚬、铜锈环棱螺、大沼螺、长角涵螺和椭圆背角无齿蚌为优势种。摄食功能群方面:Ⅰ区功能摄食群以刮食者为优势类群,Ⅱ区和Ⅲ区功能摄食群以滤食者为优势类群。  3.初步分析了各湖区人类和自然干扰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水质影响底栖动物耐受性,采砂是导致通江水道和主湖区北部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受损的主要因素,淹水频率主要影响范围在湿地核心区,东部湖汊区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据此,以TP≤0.1和TN≤1.5、无明显采砂活动、淹水频率>50%、周边1km无建设用地和农田为条件,共筛选出12个参照点。  4.通过对50个候选参数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鄱阳湖B-IBI核心指标由总分类单元数(M1)、Margalef丰富度指数(M26)、敏感类群物种数(M28)、FBI指数(M34)和刮食者相对丰度(M43)共5个参数构成。采用比值法得到鄱阳湖各湖区B-IBI指数值。最终评价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14.52%的采样点处于极少干扰状态,27.42%的采样点处于轻度干扰状态,43.55%的采样点处于中度干扰状态,14.52%的采样点处于重度干扰状态。综合健康状况:主湖区>东部湖汊区>通江水道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