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
【6h】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1.2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1.3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的必要性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1山地城市

1.3.2地理设计

1.3.3城市设计

1.3.4地理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3.5地理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关系

1.4研究综述

1.4.1 地理设计概念

1.4.2 地理设计应用框架

1.4.3地理设计应用实践和技术探索

1.4.4小结

1.5.1研究内容

1.5.2研究方法

1.5.3研究框架

2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特点

2.1.1自然山水环境的独特性

2.1.2城市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2.1.3城市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2.2.1山地城市设计特点

2.2.2山地城市设计问题

2.3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特点

2.3.1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是以城市设计为中心的多学科科学

2.3.2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是一个反馈迭代过程

2.3.3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是一种公众参与设计

2.3.4山地城市地理设计作为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

2.4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

3.1 山地城市地理要素提取

3.1.1 地形地貌

3.1.2地质构造

3.1.3水文条件

3.1.4气候条件

3.1.5生物多样性

3.1.6土壤条件

3.1.7自然灾害

3.1.8小结

3.2山地城市设计要素提取

3.2.1土地利用

3.2.2空间形态

3.2.3道路交通

3.2.4绿地景观

3.2.5安全防灾

3.2.6遗产保护

3.2.7小结

3.3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框架

3.3.1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原则

3.3.2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框架

3.4.1地形分析方法

3.4.2水文分析方法

3.4.3气候分析方法

3.4.4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3.4.5地质分析方法

3.4.6土壤分析方法

3.4.7自然灾害分析方法

3.5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的实现途径

4.1维持保育山水格局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实现途径

4.1.1山水相依的生态基底

4.1.2显山露水的空间形态

4.1.3引山串水的生态廊道

4.2主动适应地形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实现途径

4.2.1顺应地形的建筑布局

4.2.2因地制宜的城市交通

4.2.3巧用地形的标志景观

4.3主动适应气候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实现途径

4.3.1适应气候的用地布局

4.3.2通风散热的建筑组织

4.3.3引导通风的道路体系

4.4响应减缓灾害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实现途径

4.4.1避让灾害的用地选址

4.4.2疏导灾害的空间组织

4.4.3防护灾害的生态设施

4.5局部优化地形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实现途径

4.5.1高低有序的台地设计

4.5.2亲切宜人的滨水空间

4.6本章小结

5 山地城市地理设计应用

5.1维持保育: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城市设计水系建设案例

5.1.1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概况

5.1.2水文问题分析

5.1.3维持保育水文环境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途径

5.2主动适应:合川新区信息安全产业城智岛湾地块城市设计通风改善案例

5.2.1信息安全产业城智岛湾概况

5.2.2风环境问题分析

5.2.3 主动适应通风环境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途径

5.3响应减缓:渝中区热舒适性改善案例

5.3.1渝中区概况

5.3.2热舒适性问题分析

5.3.3响应减缓热环境灾害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途径

5.4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1.1主要结论

6.1.2研究不足

6.2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自然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受到多方关注,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的成立,说明了保护自然环境与城乡发展在国家空间规划管理层面得到了统一。其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非新的理念。地理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设计模式,是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方向,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循环迭代”三大思想内核,连接规划设计与科学分析之间的桥梁,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水文不稳定、气候多变、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从地理设计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和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本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基础理论。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概念,提出了研究内容及框架(第一章)。其次,阐述了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的特点。结合地理设计的优点和山地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提出山地城市的地理设计四大特点:以城市设计为核心的多学科科学、一个反馈迭代过程、一种公众参与方式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方法论,即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考虑山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第二章)。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总体框架出发,通过对地理要素的提炼分析,提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土壤条件、自然灾害七大要素是山地城市地理要素的典型代表。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安全防灾和遗产保护等城市设计要素的分析,坚持从被动到主动,从初级到高级,从刚性到弹性三原则,针对地理要素进行技术方法分析,建构了基于维持保育、主动适应、响应减缓、局部优化的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框架,进而制定出设计结合自然的地理设计实现途径(第三章)。接下来,基于对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框架和方法的研究,结合山地城市特征,提出了“维持保育山水格局、主动适应地形、主动适应气候、减缓响应灾害、局部优化地形”的地理设计实现途径,从空间形态、道路交通、标志景观、生态廊道等城市设计要素角度探讨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的实现途径(第四章)。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实践部分。基于前文对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以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合川区信息安全产业城、重庆市渝中区三个案例进行研究,针对山地城市未开发区、半开发区、完全开发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根据三者不同的侧重点提出城市设计建议,为城市开发与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第五章)。最后,对山地城市地理设计的方法和实现途径进行思考与总结,期望通过山地城市地理设计方法的构建来改善山地城市的环境,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