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日报》对重大灾难性事件的记忆建构研究--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为例(2009--2019)
【6h】

《人民日报》对重大灾难性事件的记忆建构研究--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为例(2009--2019)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媒体与记忆国外研究概述

1.2.2 媒体与记忆国内研究概述

1.2.3 汶川大地震纪念报道研究概述

1.2.4 综述述评

1.3.1 纪念报道

1.3.2 媒体记忆

1.3.3 灾难共识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创新

2 媒体的记忆建构与灾难共识的内涵

2.1 媒体 的记忆建构

2.1.1 本质:“事实”与“建构”

2.1.2 诉求:“纪念”与“传承”

2.2 灾难共识的内涵

2.2.1 本质:“实践”与“认识”

2.2.2 诉求:“内聚”与“秩序”

3 《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表层记忆建构

3.1 报道数量

3.2 报道版次

3.3 报道体裁

4 《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深层记忆建构

4.1 深层记忆的一般表征

4.1.1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词频分析

4.1.2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图片分析

4.2 深层记忆的一般模式

4.2.1 周年化记忆

4.2.2 专题化记忆

4.2.3 阶段化记忆

4.3.1 陈述性记忆

4.3.2 程序性记忆

5 媒体建构灾难记忆的效果

5.1 对位塑造

5.1.1 灾难“创伤记忆”塑造“悲痛共识”

5.1.2 灾区“重建记忆”塑造“再生共识”

5.1.3 灾后“防灾记忆”塑造“减灾共识”

5.2 层次影响

5.2.1 个体层面:个体的“生命共识”

5.2.2 政府层面:国家的“发展共识”

5.2.3 社会层面:集体的“灾难共识”

6 媒体建构灾难记忆的责任

6.1 延续意识:过去不能被遗忘

6.2 对话意识:构建记忆共同体

6.3 破立意识:记忆形式的多元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A.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人民日报》2009-2019 每年汶川地震纪念报道一览表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灾难”是一种意义,在集体的灾难记忆中,灾难是集体就历史事件达成的共识。集体的“灾难记忆”依赖媒体对灾难的记忆,而媒体对灾难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建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9年每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纪念报道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表层记忆的建构、《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深层记忆的建构以及媒体建构灾难记忆的效果。  首先,媒体通过“报道数量”“报道版次”“报道体裁”等建构媒体对灾难的表层记忆,通过报道数量引导公众进行重要性的直觉判断;通过报道版次可以发现媒体以议程设置的功能进行“共识设计”;通过报道体裁来丰富灾难的内涵,运用多种体裁触发公众关于灾难的记忆与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并达成共识。  其次,媒体透过“表层记忆”进入“深层记忆”的建构,通常来讲“深层记忆”也具有一般“表征”与“模式”。深层记忆的一般表征是通过“词语”“图片”等进行记忆。深层记忆的一般模式主要通过“周年化记忆”“专题化记忆”“阶段化记忆”来实现。“周年化记忆”是媒体纪念的一种常态操演行为;“专题化记忆”通过“专题报道”“特刊”的设置能够增强媒体记忆的深度;“阶段化记忆”是媒体对抗灾、救灾、重建、防灾的阶段记忆内容分段十分明显。媒体深层记忆的一般表征是“陈述性记忆”的呈现,一般模式是媒体“程序性记忆”的体现,陈述性记忆引导社会公众对灾难的共同认识,程序性记忆深化公众对灾难的共同认识。  通过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文本分析发现,媒体建构灾难记忆的效果有两个角度:“对位塑造”与“层次影响”。其中,“对位塑造”主要表现为:灾难的“创伤记忆”塑造“悲痛共识”、灾区的“重建记忆”塑造“再生共识”、灾后的“防灾记忆”塑造“减灾共识”。从层次影响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对个体产生的“生命共识”,从政府层面来讲是国家的“发展共识”,从社会层面来讲是集体性的“灾难共识”。  由此可见,媒体对灾难的记忆建构需要肩负一定的“记忆责任”。首先,媒体需要增强灾难纪念报道的“延续意识”,任何时刻对于灾难都应该具备基础的警醒意识。其次,需要建立“对话意识”,构建真正的“纪念共同体”与“记忆共同体”。最后,需要具备“破立意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借助技术的发展形成多元的记忆形式,建立符合时代环境的灾难记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