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威廉·J·米切尔的信息城市与伊托邦设计理论初探
【6h】

威廉·J·米切尔的信息城市与伊托邦设计理论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的思潮涌动

1.1.2 转型期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深度介入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后工业化城市到信息化城市的研究转型

1.3.2 信息城市理论研究在新千年的崛起

1.3.3 探索阶段的国内信息城市理论研究

1.3.4 初步阶段的米切尔城市理论研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1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5.2 研究框架

2 社会转型与信息网络社会的出现

2.1 工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

2.1.1 信息化:社会转型的开端

2.1.2 在地化与实物商品:工业社会的生产范式

2.1.3 再脱域与虚拟商品:信息社会出现与转变

2.2.1 阶段与概念

2.2.2 创新与特质

2.3 学术先锋的理论嗅觉

2.3.1 尼尔·波兹曼及其媒介环境学派

2.3.2 曼纽尔·卡斯特及其网络社会的崛起

2.3.3 尼葛洛庞帝及其数字化界面

2.4 从比特之城走向伊托邦的威廉·J·米切尔

2.5 小结: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生产力与生产方式

3 威廉·米切尔的新城市观:比特作为信息城市新基石

3.1.1 自由的比特

3.1.2 比特在城市中阶段性演替

3.2 城市生活的比特化转移

3.2.1 信息空间与电子公民

3.2.2 比特建立城市认知地图

3.2.3 比特业的崛起

3.3 城市结构的比特化重组

3.3.1 大规模信息网络建设

3.3.2 网络传输引发城市公共空间变革

3.4 城市层级关系的比特化重塑

3.4.1 微型化现象愈演愈烈

3.4.2 人的层级化转变

3.4.3 层级间的自由连接

3.5 小结:比特城市初现倪端

4 威廉·米切尔的城市存在域理论

4.1.1 信息网络场域的出现

4.1.2 存在域与连续存在域

4.2.1 光纤与交通

4.2.2 连接与邻接

4.2.3 同步与异步

4.2.4 在场与不在场

4.3.1 建筑信息化重组

4.3.2 城市信息化重构

4.3.3 公共生活的信息化转移

4.4 小结:城市信息空间的崛起

5 威廉·米切尔的伊托邦构想及实践应用

5.1 伊托邦:信息城市设计转向

5.1.1 反计划

5.1.2 伊托邦城市五项原则

5.2 伊托邦城市的实践应用

5.2.1 Google公司多伦多码头区改造方案

5.2.2 巴塞罗那“Barcelona as a people city”计划

5.2.3 新加坡智慧国家计划

5.2.4 杭州“城市大脑”建设

5.3 平衡:伊托邦城市的困境

6 转向:伊托邦与新城市设计范式的可能

6.1 开拓新方向:米切尔的理论探索

6.1.1 利用新技术对古老学科的现代化改造

6.1.2 米切尔信息城市理论溯源

6.1.3 米切尔信息城市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6.1.4 米切尔信息城市理论的时代局限性

6.2 信息化:转型期城市的新面貌

6.2.1 虚拟空间对物质空间的支配性加剧

6.2.2 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连接优于邻接

6.2.3 “实时城市”:城市新陈代谢加速

6.2.4 技术外壳下隐藏的人本思想内核

6.3 新范式的出现:城市设计的信息化转向

6.3.1 新经济改变城市设计土地资源利用

6.3.2 基于 ICT平台的参与式城市设计工具演进

6.3.3 城市设计中的远程协作与多渠道信息交换

6.3.4 信息城市设计:从设计学科到科学设计

6.4 小结:新城市设计在转型期实践中的阶段性应用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 谢

展开▼

摘要

自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后工业社会概念对工业社会展开批判性讨论以来,摩尔指数式发展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城市与社会的介入不断深化,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革命开始在虚拟的信息空间与物质的城市空间中同时上演,建筑信息化重组,城市信息化重构,城市生活向信息空间转移,一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面对风云诡谲的社会转型,城市领域学术先锋们的理论嗅觉则尽显无余。本文聚焦于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的威廉·J·米切尔(William John Mitchell),作为转型时期重要的信息城市学家,依托其媒介传播学背景与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全球优势地位,米切尔通过“城市存在域理论”与“伊托邦构想”成为信息社会与信息城市研究的先行者。本文在对米切尔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化梳理分析后,溯源其信息城市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指明其理论在当下实践应用中的时代局限性,初步提炼总结转型期城市的新面貌:即虚拟空间对物质空间的支配性加剧、连接优于邻接、实时城市等信息城市新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解读米切尔的“城市存在域理论”与“伊托邦构想”在相关信息城市空间建构中的应用。最后在对其理论的批判性总结基础上提出作者对城市设计信息化转向的理解,明确城市设计作为技术工具参与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循环,为应对转型期社会生产的新变化而在生产资料:土地利用模式、生产工具:参与式城市设计工具、组织管理:多渠道信息交换与远程协作等维度对城市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城市设计由设计学科向科学设计转变的新方向。  本文第一章叙述了信息社会转型期的思潮涌动与信息城市发展的困境与现实,也即米切尔信息城市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章分析了信息社会转型期城市设计领域空间生产机制的变革及其特质,并对同期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三章引入米切尔信息城市理论的新要素比特,对其特质与影响进行了论述,阐明比特的信息空间对城市发展的深度介入;第四章概述米切尔“城市存在域理论”的内在机制及其在信息城市空间生产中的应用,也即米切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五章通过信息城市案例展开对伊托邦城市应用的解读;第六章客观评价了米切尔的信息城市理论及其历史定位,对其伊托邦城市构想进行了批判性总结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对信息城市与城市设计信息化转向展开初步探讨。  米切尔作为信息城市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在二十年后正处在信息城市建设初期的当下,对其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当下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冲突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寻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信息城市设计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