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处理——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材料
【6h】

民国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处理——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材料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龙泉司法档案的内容简介和学术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疑罪处理

第一节 疑罪从无

第二节 疑罪从轻

第三节 疑罪从有

第四节 疑罪从赎

第一节 立法规定

第二节 大理院的法令解释

第三章 从龙泉司法档案看疑罪处理多元化

第一节 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疑罪从无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疑罪从轻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疑罪从赎的典型案例

第五节 轻微刑事案件中的疑罪“官批民调”

第四章 疑罪处理多元化的成因及评价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与立法的脱离

第二节 新旧司法观念并存的冲突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滞后和内在矛盾

第四节 疑罪处理多元化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民国时期的司法档案是法律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这一时期的司法档案进行充分探索和认真研究,对于民国时期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甚至是民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从人类纠纷解决的方式有了诉讼形式以后,面对事实真伪不明的案件有疑罪从无、疑罪从轻、疑罪从赎、疑罪从有、疑罪从神、疑罪从赦等等处理方式,这些方式是交叉存在的,直到清末变法时中国才从法律上确立疑罪从无原则。民国初期的法律继承清末变法的成果并进一步发展,在《暂行新刑律》、《刑事诉讼条例》等相关立法和大理院的判决例、解释例当中皆有疑罪从无的规定。但在这些法律规定中疑罪从轻等倾向不断出现,通过《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初期地方法院的司法活动中出现了多元化的疑罪处理方式。  多元化的疑罪处理方式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司法与实践的脱节。引进的西方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理念,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存在脱节,在社会动荡的民国初期国家法律权威不足,导致这种脱节尤为严重;二是传统司法观念与近代人权理念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司法官们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人权理念,在刑事审判中开始引进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另一方面,司法官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无讼等司法观念依然难以割舍,尤其是在龙泉县这样的县城,执业能力不足的县知事独揽行政、司法大权后大多产生累讼、尽速结案的心态;三是法律建构的失调,一方面当时立法院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且法政人才的缺乏导致法律移植缓慢,法律规定滞后。另一方面是法律制度设计的内在矛盾,即法律规定中的疑罪从无原则和疑罪从轻的倾向并存,大理院的判决例和解释例中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当然,存在即是合理的。这种疑罪处理多元化方式的存在虽不利于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与近代无罪推定等法律理念相悖,但在当时龙泉县的司法审判中却仍需要这样一种多元化的疑罪处理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龙泉县诉讼纠纷多以基层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细碎事故、无甚重大刑事纠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融通性和创造性,以灵活操作的法律技术水平和持权合变的法律价值,在当时的社会转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

著录项

  • 作者

    华杰;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法律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武乾;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民国初期,地方司法,疑罪处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