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徽省沙溪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控岩控矿构造研究
【6h】

安徽省沙溪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控岩控矿构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插图目录

插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国内外斑岩铜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区现状

1.3.1 研究区发现史与研究进展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开展的工作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开展的工作

1.5 论文主要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构造演化

2.2.4 区域岩浆岩

2.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志留系

3.1.2 侏罗系

3.1.3 白垩系

3.1.4 第四系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3.3.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4 围岩蚀变特征

3.4.1 青磐岩化

3.4.2 绢英岩化

3.4.3 钾硅酸盐化

3.5 矿化特征

3.5.1 矿体特征

3.5.2 矿石矿物特征

3.5.3 矿石结构构造

3.6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4.2.1 火山熔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岩浆岩年代学

第五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与控岩控矿构造条件分析

5.1 沙溪斑岩铜矿成矿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5.1.1 沙溪斑岩铜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5.1.2 沙溪斑岩铜矿所在区域的构造演化

5.2 矿床主要构造形迹

5.2.1 褶皱构造

5.2.2 断裂构造

5.3 控岩控矿构造条件分析

5.3.1 控岩构造条件分析

5.2.2 控矿构造条件分析

5.4 构造控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预测

6.1 成矿控制条件的认识

6.1.1 区域地质条件

6.1.2 矿床构造条件

6.1.3 含矿斑岩条件

6.1.4 围岩蚀变与矿化条件

6.2 矿体分布规律

6.2.1 矿体赋存位置

6.2.2 矿体赋存标志

6.3 成矿预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图版说明

图版

展开▼

摘要

安徽省沙溪斑岩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南端,是我国铜-金-铁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区域。
  本文在对沙溪斑岩铜矿以往开展的研究的工作以及周边区域地质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沙溪斑岩铜矿床开展了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控岩控矿构造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大量地质信息,运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沙溪斑岩铜矿床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控岩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认识。
  通过研究认为,沙溪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是受从印支运动开始,中国东部地区受到东西向挤压作用下,在深部形成了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体的深层构造系统的控制下,并在燕山期受到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断层的影响下的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斑岩铜矿床。研究区内的皱褶构造是主要的控岩构造,区内的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与成矿有关的断裂主要有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多方向的断裂交汇部位为矿体富集部位。近东西向的F6断层控制了矿床内凤台山-铜泉山矿段的矿体的分布与产状。

著录项

  • 作者

    汤诚;

  •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涛发;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618.202;
  •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地质特征; 控岩构造; 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