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属性研究
【6h】

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属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基性-超基性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依托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夏板块古老基底

2.2 闽中地区前寒武纪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样品处理与锆石分选

3.2.2 错石U-Pb定年

3.2.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4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2.5 全岩Re-Os同位素分析

3.2.6 电子探针分析

第四章 基性-超基性岩岩石学特征

4.1 基性岩岩石学特征

4.2 超基性岩岩石学特征

第五章 基性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第六章 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6.1 基性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6.1.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6.1.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6.2 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6.2.1 角闪石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6.2.2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6.2.3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6.2.4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6.2.5 全岩Re-Os同位素特征

第七章 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环境及构造意义

7.1 基性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7.2 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7.3 构造意义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NE-SW向政和-大埔断裂带是华夏板块内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该带内出露大量基性-超基性岩,前人对于该带内基性-超基性岩的认识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本论文主要针对该断裂带政和-建瓯段基性-超基性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意在厘清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属性,并以此探讨华夏板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演化。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
  锆石U-Pb定年显示,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基性岩大多形成于新元古代,其中水吉镇双峰式火山岩角闪斜长片岩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为812±7 Ma,政和斜长角闪片岩原岩形成时代725±22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迪口镇角闪片岩原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政和斜长角闪岩岩浆来源于相对亏损的地幔,构造判别图解上前者为板内玄武岩,后者具有N-MORB特征。电子探针数据表明洋后角闪石岩主要为浅闪石,Re-Os同位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洋后角闪石岩原岩为岩浆成因,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而马面山蛇纹岩和北历蛇纹石化橄榄岩为大陆岩石圈残余地幔橄榄岩。
  综和上述特征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基性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拉张构造环境,而超镁铁质岩石有的为岩浆成因,有的为残余的地幔橄榄岩,但其是否为蛇绿岩套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内也出露一些中生代的基性岩。锆石U-Pb定年显示东游镇斜长角闪片岩原岩形成年龄为221±1 Ma。Sr-Nd同位素表明东游镇斜长角闪片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构造判别图解上岩石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