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
【6h】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2.4 选题来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历史建筑及街区改造更新的既往研究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既往研究

2.2 关于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

2.3 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第三章 历史街区典型街道和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中山路和思明路街道现状调查

3.1.1 建筑风貌

3.1.2 建筑功能

3.2.1 建筑风貌

3.2.2 建筑功能

3.3 中山路历史街区典型历史建筑保护的可持续性调查

3.3.1 建筑沿街立面的保护更新状况

3.3.2 建筑功能的保护更新状况

3.3.3 建筑室内环境的保护更新状况

3.4 厦门历史街区典型街道和历史建筑问题总结

3.5 对历史建筑及街区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产生影响的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区域空间特征与业态布局分析

4.1 现状街区空间与业态布局

4.1.1 现状街区空间概述

4.1.2 现状街区内业态布局情况

4.2 基于轴线提取法的街区空间关联性与业态分布分析

4.2.1 轴线定位

4.2.2 结合现状业态分布的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4.2.3 街区智能度分析

4.3 基于视线分析法的街区主要节点空间与业态分布分析

4.3.1 街区主要街道空间的视线整合度分析

4.3.2 街区主要街道空间的代理机器人分析

4.3.3 街区主要街道空间的视线可见度与视线整合度相关性分析

4.3.4 主要街道空间结合业态分布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保护和空间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5.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原则

5.1.1 保护与发展平衡原则

5.1.2 历史文化延续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4 公众参与原则

5.2 微观层面——历史街区建筑及街道风貌保护优化策略

5.2.1 街区传统空间肌理的保护

5.2.2 沿街建筑立面风貌的保护

5.2.3 沿衡建筑立面外部附属物的控制

5.3 中观层面——历史街区道路空间与视线空间优化策略

5.3.1 优化街区道路的轴线关系

5.3.2 建立层次丰富的街区空间

5.3.3 优化与丰富街区业态

5.3.4 优化街区视觉廊道系统

5.4 宏观层面——历史街区公共机制与周边城市交通优化策略

5.4.1 建立健全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

5.4.2 完善以“以奖代补”政策为基础的公众参与鼓励机制

5.4.3 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传统街区文化发扬与传承机制

5.4.4 街区与城市周边区域的交通系统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小结

6.2 研究结论

6.2.1 现状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可持续性

6.2.2 街区空间分布与业态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6.2.3 历史街区保护和空间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与改造更新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在城市的新建筑建设和老建筑改造、拆迁过程中,如何在不丢失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底蕴与风貌,却又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前提下,对承载着一个城市传统文脉和历史记忆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更新,是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问题。
  本文选取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以街区建筑风貌、街区道路空间和街区业态布局的可持续发展为论点,利用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建议。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街区的典型街道和建筑的保护更新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出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较差的街道和建筑案例,归纳出建筑年久失修、私搭乱建、街区整体不协调、业态单一且与地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等影响可持续街区保护更新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其次,依据空间句法理论,对中山路历史街区在进行轴线提取法与视线分析法进行研究,不仅分析了历史街区中不同街道空间之间的关系、沿街业态的布局情况以及街道空间与业态布局之间的联系,得出业态分布的多样性与街道的空间结构存在高度的关联性的结论,还对部分街区业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最后,研究者以提升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提出厦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应遵循的保护与发展平衡、历史文化延续、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这四个原则;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包括:控制建筑色彩、材料以及外部附属物的方面提出微观层面的建筑和街区的风貌保护;从道路轴线关系、丰富街区业态的方面提出中观层面的街区道路空间与视线空间优化建议;从建立健全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以“以奖代补”政策为基础的公众参与鼓励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传统街区文化发扬与传承机制、优化街区与城市周边区域的交通系统这四个方面提出宏观层面的历史街区公共机制与周边城市交通优化建议。
  研究对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更新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未来厦门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更新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与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