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探析压力测试中风险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偏差及偏差控制方法
【6h】

探析压力测试中风险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偏差及偏差控制方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基本框架与逻辑结构

1.4主要创新点

2.压力测试理论概述

2.1压力测试发展背景

2.2压力测试的概念

2.3压力测试的方法

2.3.1情景分析法

2.3.2算法

2.3.3极值法

2.4压力测试的实施流程

2.5压力测试的评价

2.5.1压力测试的优点

2.5.2压力测试的不足

2.6小结

3.压力测试在实务中的问题——以次贷危机前压力测试失灵为例

3.1风险治理一体化的问题

3.1.1董事会、高管层对压力测试参与不充分

3.1.2各条线部门联动不充分

3.2压力测试对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状况揭露不足

3.3风险管理决策者过度依赖历史数据与风险模型

3.4压力情景设计过于温和

3.5忽视对特定风险、金融产品的压力测试

4.从认知偏差的角度解释压力测试失灵的心理层面原因

4.1认知理论与认知偏差概述

4.1.1认知理论

4.1.2认知偏差

4.2锚定与调整

4.2.1锚定与调整的概念

4.2.2锚定导致的对未来市场压力情景调整不足

4.3证实偏差

4.3.1证实偏差的概念

4.3.2证实偏差导致对新市场信息理解有偏及过度自信

4.4后见之明

4.4.1后见之明的概念

4.4.2后见之明导致对偶然性事件的忽视及过度自信

4.5过度自信

4.5.1过度自信的来源

4.5.2过度自信导致对风险模型的过度依赖

4.5.3对市场预判的过度自信而忽视潜在风险

4.5.4市场情绪加剧风险管理决策者的过度自信

4.6易得性偏差

4.6.1易得性偏差的概念

4.6.2易得性偏差导致的灾难短视

4.7小结

5.压力测试中风险管理决策者认知偏差的控制方法

5.1风险管理决策者自主地纠正认知偏差不可行

5.1.1人们很难自觉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5.1.2认知偏差的根深蒂固性

5.1.3压力测试是一个缓慢而模糊的反馈过程

5.2意识到认知偏差是控制偏差的第一要件

5.3利用良好的压力测试构架来控制认知偏差

5.3.1利用群体决策——金融机构内、外部专家参与决策

5.3.2避免对模型或专家判断的过度依赖—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

5.3.3增强反馈效应、减少过度自信——建立压力测试审议制度

5.3.4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强有力的IT信息系统

5.3.5逆向思考——利用反向压力测试法

5.4完整的压力测试实施流程

5.5小结

6.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压力测试作为风险价值模型(VaR)的补充,是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前瞻性地构造压力情景,来模拟、评估某个业务条线、某个市场资产组合以及整个公司的风险状况。压力测试能够让公司管理层明白,当公司遭遇极端突发事件时面临的风险有多大,能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来应对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缓释。  压力测试这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工具,需要风险管理决策者对未来经济金融环境进行判断,所以构造的极端情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要求决策者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高准确度的判断。风险管理决策者在本文是指参与压力测试各项决策所涉及到的人员的统称。另外,因为压力测试并不能准确给出每一种极端压力情景发生的可能性,所以风险管理决策者需要在测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之间做出判断与权衡。因此,压力测试除了是一种客观的科学,更是一种主观的艺术。不管是在压力测试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是测试结果的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依靠风险管理决策者对未来经济金融环境作出判断跟预测,一旦判断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压力测试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甚至严重威胁到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充足。那金融机构在压力测试实务操作中具体的测试效果怎样呢?  笔者选择了次贷危机前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失灵的例子来说明压力测试的实务操作问题。选择理由一是因为相关资料的可获得性有限;二是因为人类的一些心理因素,总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虽然次贷危机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年,但我们在那时压力测试中犯的错,在未来依然可能重现;三是次贷危机和由之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就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一次最为具体也是最直接的全方位压力测试。  那为什么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几乎所有的金融从业者都相信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可以防御金融市场的崩溃,但是最后危机还是发生了?人类的本性是什么,它是怎样影响金融市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跟思考,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分析人性对压力测试实务操作效果的影响。笔者选择的角度是人类的认知偏差,以此来探析风险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偏差对自身的影响以及最终对压力测试效果的影响。  人们是如何理解外界信息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先通过信息接收跟信息处理,把外界的刺激转化成大脑能识别的认知信号,再进行判断和思考。但这个认知过程有时表现的并不完美,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认知偏差上。认知偏差表明,在真实生活中,决策者在大部分情形下还是处于有限理性的状态,虽然同样要经历调查、分析、推断、决策的基本认知过程,但不可能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人们总是倾向于节约认知资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来解决。  笔者认为,在压力测试中风险管理决策者会出现过度自信、锚定、证实偏差、易得性偏差和后见之明等认知偏差,外加上狂热的市场情绪进一步将偏差放大。在这些偏差的共同影响下,风险管理决策者在压力测试实务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比如,对压力情景的设定温和、对模型的高度依赖等等决策偏差,另外再加上一些外在客观因素,如模型本身的有限性,IT信息系统、公司风险治理构架不完善等问题,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前的压力测试结果低估了风险的严重性,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文章的该部分分析了风险管理决策者因为认知偏差而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决策行为,但强调错误并不等于贬低人类的智慧,他们大部分时间所作的判断和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恰当的。笔者认为,我们去了解认知偏差,更多的是去思考这些错误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判断和决策,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控制认知偏差的出现。  为什么仅仅能控制认知偏差,而不是完全地纠正它们?笔者认为让风险管理决策者在决策时自主纠正认知偏差是非常不现实的。首先,人们通常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受认知偏差的影响。即使了解了自己的真实决策过程,一旦运用到实际决策时,人们往往又不自主的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其次,认知偏差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而来,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因使得很多偏差得到纠正极其困难。再次,压力测试这种复杂、缓慢的反馈过程,并不利于风险管理决策者通过自我反思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以纠正偏差。因此,笔者重点并不是要告诉风险管理决策者如何自主地去纠正认知偏差,笔者认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会产生认知偏差即可。笔者的重点在于针对认知偏差提出相应的压力测试构架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力测试流程的设计,通过流程化、制度化的设计来约束、控制风险管理决策者潜在的认知偏差。因为人类的不完美,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住住在人们心中的“恶魔”,而不是去想当然的让人类变完美。只有通过流程化和制度化,才有可能控制风险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偏差。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像压力测试这样的风险管理工具,不管再怎么复杂,数学原理再怎么完善,它仍是一个工具,很多重要参数最终仍需要人来决定和执行,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最后还是落在了可能有认知偏差的决策人手里。历史上黑天鹅事件的出现,表明了风险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做几个模型,做几个回归,或者运用复杂和完美的数学转化就可以解决问题。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谦虚的精神,即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做多少模型,自认多么有把握,未来总会有不能预判的不确定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