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景区游客中心本土营造设计研究——以陕西榆林杨家沟景区游客中心设计为例
【6h】

景区游客中心本土营造设计研究——以陕西榆林杨家沟景区游客中心设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时代背景

1.1.2选题缘起

1.1.3游客中心本土营造文献综述

1.2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研究对象概述

1.2.2研究内容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框架

2. 建筑本土营造的相关思考

2.1本土营造的内涵

2.2回归本土----回归建筑的“根”

2.2.1和谐的与自然相处

2.2.2适应本土的文化

2.3适宜的技术谦和的建造

2.4本土营造中的细部思考

2.4.1细部表现的多重功效

2.4.2细部组建的广义延展

2.5本土营造中的情感偏好

2.5.1物质与感官世界的平衡

2.5.2制造——会思考的工艺

3.游客中心本土营造设计案例分析

3.1西柏坡游客中心:传统建筑元素现代转译

3.1.1 场所因素分析

3.1.2方案设计:传统建筑形式营造景区文化氛围

3.1.3本土营造思考:现代营造技术的仿古设计

3.2玉树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融入本土空间肌理的设计

3.2.1项目背景

3.2.2方案设计:融入传统空间形态

3.2.3本土营造思考:回到“直白”与“单纯”

3.3华山游客中心:环境造就的地景建筑

3.3.1 项目背景

3.3.2方案设计:现代手法谦逊融入

3.3.3本土营造思考:自然环境制约中的现代设计

3.4本章小结

3.4.1案例方案对比总结

3.4.2游客中心本土营造可行方法总结

4.杨家沟景区本土特征分析

4.1地域背景

4.1.1地域自然背景

4.1.2地域文化背景

4.2本土建筑营造特点

4.2.1传统环境意识

4.2.2空间形态

4.2.3建造技术

4.2.4装饰细部

4.2.5情感偏好

4.2.6 不足之处

4.3建筑发展实例分析

4.3.1杨家沟扶风寨“新院”

4.3.2延安革命纪念馆

4.3.3延安1938主题街区

4.3.4延安火车站

4.4总结:杨家沟景区建筑本土营造设计原则与策略

4.4.1设计原则

4.4.2设计策略

5.杨家沟景区游客中心设计方案展示分析

5.1项目背景

5.2项目概况

5.3多方案设计比较

5.3.1方案一:对传统形态的保留与转译

5.3.2方案二:融入本土空间肌理的设计

5.3.3方案三:现代手法营造新地域建筑

5.3.4方案比较

6.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赵思柔;

  •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学科 建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沈西平;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X32X19;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