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的研究
【6h】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文献回顾

1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的认知功能评估现状

2 门控研究的起源和意义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研究

4 其他精神疾病的感觉运动门控损害

5 感觉运动门控的影响因素

正 文

试验一: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前后的感觉运动门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至少一月内未服用药物和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复燃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水平,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和药物干预后、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急性发病期的感觉运动门控特征,分析精神病性症状与PPI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客观的神经生理学测量方法评估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提供试验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试验均为临床试验,研究共分为三部分进行:  (1)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12周前后感觉运动门控的研究;(2)至少一月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和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期间疾病复燃的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研究;(3)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感觉运动门控的研究。  研究第一部分对一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奥氮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PPI指标和临床症状(PANSS量表评分),将PPI指标与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并分析 PPI指标和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部分包括两组被试:①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36),在治疗前以及应用奥氮平治疗12周后,各进行一次PPI测量,并同时评估临床症状;②健康对照为本院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配偶(n=31),健康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上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采用人类惊跳反射软件以及电生理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肌电的记录和初步的数据采集。  试验范式分为3个节段。第一节段包括8次纯强噪音刺激(pulse,P),噪音形式为白噪音,110分贝,持续40 ms,可用来计算惊跳反射强度;第二个节段共有40个刺激,分为5种刺激形式。①纯P刺激;②先呈现较弱的预刺激(prepulse,PP), PP持续时间40 ms,86分贝,在30 ms后再呈现P的刺激(P+PP,间隔30 ms);③P+PP,间隔60 ms;④P+PP,间隔120 ms;⑤P+PP,间隔240 ms。这些刺激随机排列。第三节段为纯P刺激,呈现8次。节段三是为了研究习惯化而设计的。在试验范式中,每一次刺激与下一次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 s(12-18 s之间随机生成),整个试验持续时间大约16 min。  研究第二部分根据入院前一个月内的服药情况,将新入院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 PPI损害程度,并分析在不能控制症状的情况下,药物能否对感觉运动门控产生直接的影响;包括三组被试,①入院前至少一个月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n=28);②入院前至少一个月内一直有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是疾病复燃的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n=24)。所有的PPI的检测均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③健康对照同试验一。PPI研究范式同试验一。  第三部分试验对比精神病性抑郁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对照的PPI,对比它们间PPI的差异,并分析症状(包括抑郁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与感觉运动门控之间的关系。包括四组被试,①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n=18);②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n=33);③精神分裂症患者(n=50);④健康对照同试验一。所有患者都处于疾病的急性期,PPI的检测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PPI研究范式同试验一。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惊跳反射强度、习惯化、PPI、惊跳反射潜伏期、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包括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在试验第一部分,我们发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奥氮平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症状缓解(PANSS量表分减低),PPI显著改善,但仍低于正常对照。患者PANSS量表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与PPI呈显著负相关。具体如下:  1.对PPI指标进行对比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之间30 ms、60 ms和120 ms预刺激间隔下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350, P=0.01;U=359, P=0.012;U=373, P=0.02),在24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奥氮平治疗12周后,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在120 ms预刺激间隔下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352, P=0.01),在30 ms、60 ms和24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在60 ms(Mann-Whitney U=437, P=0.017)和120 ms预刺激间隔下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456.5, P=0.03),在30 ms和24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  2.分析PPI与PAN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治疗前PANSS阳性分和30 ms PPI之间(P=0.047)、120 ms PPI和PANSS阴性分之间(P=0.030)有显著的负相关。惊跳反射强度、习惯化与PANSS量表分数之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经过12周的奥氮平治疗后PANSS阳性分和60 ms PPI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9);习惯化和PANSS阳性分之间也有显著负相关(P=0.017)。惊跳反射强度和PANSS量表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37)。  3.对比惊跳反射强度和习惯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在惊跳反射强度和习惯化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试验第二部分,通过PPI检测,我们发现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PPI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且两患者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和PANSS阳性分、阴性分、一般病理分和总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健康对照的惊跳反射潜伏期显著短于两患者组。但三组之间的惊跳反射、习惯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如下:  1.对PPI指标进行三组间两两比较发现:至少一月内未服用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后简称未服药组)在30 ms预刺激间隔下(Mann-Whitney U=233, P=0.01)和120 ms预刺激间隔下(Mann-Whitney U=267, P=0.03)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在60 ms和24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复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30 ms预刺激间隔下(Mann-Whitney U=195, P=0.03)、60 ms预刺激间隔下(Mann-Whitney U=209, P=0.05)、120 ms预刺激间隔下(Mann-Whitney U=182, P=0.0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在24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在未服药物组以及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复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PPI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中30 ms预刺激间隔下:U=234, P=0.57;60 ms预刺激间隔下:U=251, P=0.84;120 ms预刺激下:U=229, P=0.49;240 ms预刺激间隔下:U=233, P=0.55。  2.分析PPI与PANSS评分、年龄、发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未服药组30 ms PPI与阳性症状、120 ms PPI与PANSS阴性分和PANS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24;P=0.029;P=0.044)。服药期间复燃组120 ms PPI与PANSS阳性、阴性、一般和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38;P=0.037;P=0.005;P=0.007)。未服药组发病年龄与60 ms预刺激间隔呈显著负相关(P=0.040)。服药期间复燃组年龄与惊跳反射强度、30 ms预刺激间隔PPI呈负相关(P=0.026,P=0.007);发病年龄与60 ms预刺激间隔呈显著负相关(P=0.046)。但未发现惊跳反射强度和PANSS量表之间、习惯化和PANSS量表之间的相关关系。  3.在惊跳反射潜伏期方面:健康对照显著短于未服用药物组以及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复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预刺激间隔为60 ms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12)。  在试验第三部分,我们发现在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PI水平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但这两组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PPI与健康对照的PPI相比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并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PANSS量表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以及总分与 PPI呈显著负相关。但 PPI指标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具体如下。  1.对PPI指标进行四组间两两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在60 ms刺激间隔(U=605.00,Z=-2.047,P=0.041)以及120 ms刺激间隔下(U=571.00,Z=-2.363,P=0.018)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在4种刺激间隔下均有显著差异(在30 ms刺激间隔下U=551.00,Z=-2.177,P=0.030;在60 ms刺激间隔下U=493.00,Z=-2.740,P=0.006;在120 ms刺激间隔下 U=419.00,Z=-3.459,P=0.001;在240 ms刺激间隔下U=418.00,Z=-3.469,P=0.001)。但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精神病性抑郁症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组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之间,当刺激间隔为60 ms时PPI有统计学差异(U=190.00,Z=-2.109,P=0.035)。在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 ms,60 ms,120 ms以及240 ms)。但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不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组与对照组在60 ms(U=159.00,Z=-2.489,P=0.013)和240 ms(U=155.00,Z=-2.572,P=0.010)刺激间隔下PPI有显著差异,在30 ms和120 ms预刺激间隔下没有显著差异。  2.分析PPI与PANSS评分、HAM-D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精神病性抑郁患者PANSS量表阳性分和习惯化之间有显著负相关(P=0.002);阴性分和60 ms、12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01; P=0.005; P=0.002);总分和12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39)。但未发现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和PPI指标之间。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量表阳性分和60 ms、12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02,P=0.034),PANSS量表阴性分和24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36),PANSS量表一般病理分和30 ms、6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11; P=0.026),PANSS量表总分和30 ms、60 ms预刺激间隔PPI有显著负相关(P=0.029;P=0.000)。抑郁症患者HAM-D与惊跳反射强度、习惯化、30 ms、60 ms、120 ms、240 ms预刺激间隔PPI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3.对比四组间习惯化和惊跳反射强度发现:习惯化在4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惊跳反射在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F=6.106, P=0.016)以及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F=11.74,P=0.001)。  结论:  本研究较为系统的探索精神病性症状与 PPI之间的关系,并首次探讨了服药期间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这两类患者的PPI。  通过三部分试验,我们发现①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奥氮平治疗12周后,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感觉运动门控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PPI显著高于治疗前,但仍低于健康对照;②入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