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建构研究
【6h】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建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界定和特点

第一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题材纪录片

二、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相关理论

一、叙事理论

二、审美意象理论

三、差序格局理论

第三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特点

一、人文情感的流露与文化寻根的记述

二、农民生存的思考与城乡关系的矛盾

三、乡土记忆的追寻与乡村生态的保护

第二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审美误区

第一节 苦难叙事与底层困境

一、中国乡村的“苦难叙事”形象

二、夹缝求生的弱势女性形象

三、乡村“污名化”的伦理问题

第二节 记忆缺失与身份错位

一、乡村记忆的淡漠

二、民间文艺的消逝

三、国家形象的差异解读

第三节 城乡混淆与现代性误区

一、现代乡村的生态危机

二、乡村的“城市化”再造

三、千篇一律的“小康村”模式

第三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审美形象呈现

第一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个体形象

一、在乡者:守望、等待、期盼

二、离乡者:漂泊、追梦、迷茫

三、还乡者:梦碎、解脱、回归

第二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家园形象

一、诗意的田园:原始和谐的秀美景观

二、失落的乡村:文化和村落的湮灭

三、复兴的故园:文化振兴和生态的美丽乡村

第三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文化形象

一、宗族文化:乡土文化的根源与脉搏

二、民俗文化:乡土传统的传承与灵魂

三、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多样与繁荣

第四节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

一、传统形象:宏观的叙事与民族的多样

二、探索形象:底层的呐喊与现实的记录

三、当代形象:主流价值观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第四章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建构

第一节 生活的田园——多元表达与身份认同

一、乡村生活的立体记录

二、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表达

三、他者形象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生态的田园——乡村振兴与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

二、绿色的田园生产

三、秀美的田园景观

第三节 文化的田园——乡村精神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一体化发展

一、乡村记忆的文化重构

二、乡土文化的社会继承

三、乡土中国的形象塑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徐瑞阳;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广播电视艺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虎;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I20;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