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软碳负极锂离子电池热效应研究
【6h】

基于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软碳负极锂离子电池热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及生热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锂离子电池模型的发展

1.4.1 锂离子电池模型的分类

1.4.2 锂离子电池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发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球形软碳负极材料及其电池的制备、测试

2.1 引言

2.2 微纳复合结构中间相球形软碳的制备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表征手段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孔径分布

2.4.3 X射线衍射测试

2.5 材料表面特征

2.5.1 软碳孔容孔径测试

2.5.2 软碳断面形貌

2.5.3 XRD系列数据

2.6 扣式电池和全电池的制备与电化学的测试

2.6.1 扣式电池的制备

2.6.2 全电池的制备

2.6.3 实验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2.7 扣式电池电化学表征

2.7.1 库伦效率

2.7.2 循环性能

2.7.3 倍率性能

2.7.4 不同电池电化学性能比较

2.8 全电池性能测试

2.8.1 电池倍率放电实验及结果分析

2.8.2 电池循环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2.8.3 电池高温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2.8.4 电池低温性能实验及结果分析

2.8.5 电池安全性能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三维电化学-热耦合建模

3.1 电化学模型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1.2 电荷守恒方程

3.1.3 质量守恒

3.1.4 控制方程

3.2 传热模型的建立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2 控制方程

3.3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电池热效应分析

4.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4.2 电池温度特性分析

4.2.1 电池表面温度

4.2.2 电池内部温度分布

4.2.3 平均温度及内阻的变化情况

4.2.4 电池生热来源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主要结论

5.2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林浩;

  •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

  • 授予单位 青岛大学;
  • 学科 车辆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洪信;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TQ3TM9;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