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某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与内部通径分析
【6h】

某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与内部通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计算样本量

2.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问卷调查法

3.质量控制

3.1 调查前质量控制

3.2 调查阶段质量控制

4.研究内容

5.研究技术路线

6.统计学方法

1.1 基本情况

1.2 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情况

1.3 不同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比较

1.4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比较

2.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分析

3.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内部通径分析

3.1 健康素养内部关系模型结构图

3.2 模型拟合度指标值

3.3 直接通径系数的估计值

3.4 间接路径影响的效果值

3.5 健康素养内部各路径回归系数的总效果值

3.6 不同教育阶段教师通径系数的临界比率值

四、讨论

1.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分析

2.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3.对中小学教师通径分析结果的探讨

五、对策

1.丰富健康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2.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健康管理能力

3.实施动态监测,不断提高教师健康素养水平

六、结论

七、本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内部路径的转化关系。为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更好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的一个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教育阶段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以分层抽样中的等比例抽样方法(P=0.559)确定各层样本量,以是否为重点学校继续分层,对所选取学校的教师进行整群抽样。采用全国统一编制的《2016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以学校为单位对其在编教师进行调查,教师当场做答,问卷全部统一收回,回收率100%。共回收12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26份,有效率99.67%。以EpiData3.0软件双录入数据,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SPSSAMOS21.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1.中小学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42.9%。其中,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比例为58.2%,具备健康技能素养的比例为63.2%,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比例为32.5%。可见,具备健康技能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基本知识和理念,而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比例最低。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0.3%、74.9%、72.9%。  在六类健康问题素养中,中小学教师具备科学健康观素养的比例为70.8%,具备安全与急救素养的比例为69.9%,具备健康信息素养的比例为63.9%,具备基本医疗素养的比例为45.3%,具备慢性病防治素养的比例为37.4%,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的比例为26.3%。可见,中小学教师具备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以及健康信息素养的比例较高,而具备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治以及传染病防治素养的比例较低。  2.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分别为36.9%、47.2%、48.3%。不同教育阶段教师之间的总体健康素养及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具备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健康技能素养水平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单因素结果显示,不同教育阶段、教学科目类别、是否重点学校以及是否为班主任的教师之间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中,不同性别和教育阶段的教师之间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具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是否重点学校的教师之间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健康技能素养具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Forward LR)对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素养受教育阶段、是否重点学校、是否为班主任及教学科目类别的影响显著。在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受性别和教育阶段的影响显著;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受是否重点学校的影响显著;健康技能素养受职称的影响显著。  4.本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调查数据构建的健康素养内部关系转化模型表明,基本知识是其基础部分,其直接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效果最佳(总效果值=1.699),且通过基本理念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间接效果值最佳(间接效果值=0.383)。因此,基本知识对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结论:  1.本次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相对较高,且小学教师与初、高中教师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有显著差异,而初、高中教师间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无显著差异。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而增加,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具备率明显低于初、高中教师。  此外,健康素养的内部存在着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健康技能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转化,基本知识可直接影响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又可通过基本理念、健康技能等路径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符合“知-信-行”理论。  2.本次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受教育阶段、是否重点学校、是否为班主任和教学科目类别的影响显著。  3.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使其采取正确的行为维护健康,同时又能将相关健康知识传播给学生,具有双重意义。健康教育相关机构应制定适宜的健康素养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促进教师主动加强自身健康素养的培养,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进而提升其健康素养水平。

著录项

  • 作者

    王凯强;

  • 作者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 学科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初炜;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生活方式,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