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6h】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

治疗方法

数据提取

病理分析

统计分析

结果

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独立预测因素

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列线图的建立

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列线图的验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是女性癌症相关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仍在增加。由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负荷、有利于切除肿瘤及增加患者乳腺癌保乳率、评估肿瘤对药物的化疗反应和提供了重要的预后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临床许多新辅助化疗后只有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而没有Ⅱ水平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新辅助化疗后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降低乳腺癌术后短期和长期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和上臂麻木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种预测列线图,在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预测Ⅱ水平淋巴结转移风险,帮助临床医生制定适当的手术方案。  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从2010到2015期间新辅助化疗后424例经病理证实的Ⅰ水平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筛选出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总数据、建模组数据、验证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后,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被用来作为列线图的预测因子。该预测模型的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来自于多因素分析。  结果:在新辅助化疗后的1108例患者中,其中612例乳腺癌患者有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排除188例病例信息不完整的患者,最后纳入研究的患者数为424例。将424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n=212)和验证组(n=212)。单因素分析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新辅助化疗反应以及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验证组和总数据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相同。将这些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此来确定新辅助化疗后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新辅助化疗反应及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是该模型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当截断值<7%时,假阴性率2.6%;当截断值<15%时,假阴性率为9.7%;当截断值<20%时,假阴性率为11.1%。在验证组中,当截断值<7%时,假阴性率4.7%;当截断值<15%时,假阴性率为10.3%;当截断值<20%时,假阴性率为12.0%。当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概率<7%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在这个低风险转移亚组分别占有约18.4%和20.1%的患者。也就是说,约20%的患者可以从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列线图受益。在建模组中,如果假阴性率设定为9.7%,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低风险亚组的患者可以占到近29.2%的患者。  结论:新辅助化疗后免除Ⅱ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的重要转变。对于新辅助化疗后Ⅰ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该列线图可以用来预测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该模型可以为腋窝淋巴结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我们的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Ⅱ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而避免不必要的Ⅱ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