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教师网络研修中学习障碍及改进策略研究——以江西省教师网络研修为例
【6h】

农村教师网络研修中学习障碍及改进策略研究——以江西省教师网络研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

1.2.3国内外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4综述总结

1.3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网络研修

2.1.2学习障碍

2.1.3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学习障碍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终身学习理论

2.2.2技术接受模型

2.2.3心理现象结构

3教师网络研修学习障碍因素及模型构建

3.1 教师网络研修的解读

3.1.1 教师网络研修的基本理念

3.1.2 教师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3.1.3 教师网络研修的学习特点

3.1.4 教师网络研修的学习目标

3.2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障碍因素分析

3.3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障碍模型初步构建

3.3.1变量定义

3.3.2测量维度

3.3.3问卷编制

4教师网络研修学习障碍因素调查研究

4.1调查设计

4.1.1调查思路

4.1.2样本选取

4.1.3数据处理工具

4.2预调查与分析

4.2.1预测样本的信度检验

4.2.2预测样本的效度检验

4.3正式调查与分析

4.3.1正式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3.2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3.3 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4.3.4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4.4.1 模型系数估计

4.4.2 模型拟合指数

4.5访谈调查

4.5.1访谈设计

4.5.2访谈结果分析

4.6研究小结

5教师网络研修中学习障碍改进策略

5.1提升研修主持人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5.2坚定参训教师的网络研修信念

5.3提供人性化的网络研修环境

5.4提供高质量的网络研修资源

5.5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

6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网络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目前仍存在研修平台技术不先进、研修交互深度不足、以及研修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落后等问题。进而导致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内驱力不足及网络研修过程形式化。因此,发现并梳理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因素,是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师网络研修效果的关键。  本研究以终身学习理论、技术接受模型3、及心理结构现象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展开研究调查。首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因素可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学习障碍因素是指来自于学习共同体、互动、资源、管理评价、平台、及机制方面;而内部因素则来自于参训教师心理和能力两方面。其次,结合TAM3构建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学习障碍模型初步图;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中的新变量加以验证。接着,运用SPSS24软件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Amos22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运算和拟合度评价。最后,采用访谈法,了解各学习障碍因素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研究表明:  (1)运用SPSS24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研究表明预测问卷和正式调查问卷在信度、效度上是可靠的、有效的。  (2)运用SPSS24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均值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参加网络研修并没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提高教学效果。从方差和标准差数值来看,被调查者在互动方面这个题项中的看法是参差不齐的。  (3)运用SPSS24软件对数据采用降维的思想进行主成分分析操作,得到影响教师网络研修最主要的学习障碍因素有两大类——即平台方面和学习共同体方面。  (4)运用SPSS24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验证研究假设。  (5)运用Amos22软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初始模型进行运算和拟合度评价;参照拟合指标及本模型的数值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初始模型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6)在访谈中,大多数被访教师反映自己对网络研修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时间不足等。而存在上述学习障碍因素正是因为学校领导对网络研修项目的不重视、参训教师自身对网络研修的认识不足以及平时工作任务繁重、研修时间统一短暂而研修内容却安排的过于紧密等原因。  (7)结合访谈,从教学四要素、终身学习理念、以及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从网络研修主持人、参训教师、研修资源、研修环境、及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