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含氮杂环配体多齿配位基金属(Cu(I), Au(III))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机制和效率的量子化学研究
【6h】

含氮杂环配体多齿配位基金属(Cu(I), Au(III))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机制和效率的量子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概述

1.3 过渡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Ir(Ⅲ)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1.3.2 Cu(Ⅰ)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1.3.3 Au(Ⅲ)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1.3.4 理论评价标准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多电子分子的薛定谔方程

2.2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2.3 分子轨道理论

2.4 密度泛函理论

2.5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第三章 金属配合物的理论计算方法探究

3.1 金属配合物的辐射跃迁过程

3.2 金属配合物的非辐射跃迁过程

3.3 金属配合物的系间窜越和反系间窜越过程

3.4 重组能的计算

3.5 金属配合物发光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一价金属铜配合物中配体(2-吡啶吡咯基二亚胺)的甲基修饰对磷光性质影响的理论探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的选择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几何结构的优化

4.3.2 NPA电荷分析

4.3.3 前线分子轨道

4.3.4 吸收光谱

4.3.5 发射光谱

4.3.6 磷光量子产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价金属铜配合物中配体2-吡啶-唑类的结构修饰对跃迁偶极矩、MLCT和激发态结构扭曲等磷光性质影响的理论探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的选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几何结构

5.3.2 NPA电荷分析

5.3.3 前线分子轨道

5.3.4 磷光发射光谱及性质指认

5.3.5 磷光量子产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u(Ⅲ)配合物中N杂配体对于发光机制(磷光 or TADF )影响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几何结构

6.3.2 NPA电荷分析

6.3.3 前线分子轨道

6.3.4 单重态和三重态

6.3.5 单重态、三重态的辐射及非辐射跃迁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沈璐;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 学科 物理化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任爱民;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R97O64;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