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与CO2吸收传质数值模拟研究
【6h】

微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与CO2吸收传质数值模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反应器研究进展

1.2.1 微反应器介绍

1.2.2 微反应器类型

1.2.3 微反应器特点

1.2.4 微反应器应用

1.3 CO2吸收研究进展

1.3.1 CO2吸收现状

1.3.2 CO2吸收方法

1.4 微反应器内多相体系流动与传质研究现状

1.4.1 微反应器内气液两相体系流动与传质

1.4.2 微反应器内多相体系流动与传质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微反应器内气液两相体系模型与流体力学特性

2.1 引言

2.2 模拟模型

2.3 模拟假设

2.4 控制方程

2.5 模拟方法

2.5.1 方法介绍

2.5.2 设置条件

2.6 网格独立性验证

2.7 流动结果分析

2.7.1 速度云图

2.7.2 流出口速度分析

2.7.3 液膜处速度分析

2.7.4 液柱内速度分析

2.7.5 总体速度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微反应器内物理吸收CO2的传质模拟

3.1 引言

3.2 传质理论

3.3 控制方程

3.4 模拟方法

3.5 网格独立性验证

3.6 物理吸收结果分析

3.6.1 物理吸收云图

3.6.2 CO2浓度分析

3.6.3 体积传质系数分析

3.6.4 吸收率分析

3.6.5 增强因子分析

3.7 模型改变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7.1 气泡速度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7.2 单元体长度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7.3 通道直径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7.4 气泡长度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7.5 液柱长度对物理吸收的影响

3.8 小结

4 微反应器内化学吸收CO2的传质模拟

4.1 引言

4.2 反应过程

4.3 模拟方法

4.4 化学吸收云图

4.5 化学吸收结果分析

4.5.1 总体积传质系数

4.5.2 气泡帽和液膜处体积传质系数

4.5.3 CO2吸收率

4.5.4 增强因子

4.5.5 拟合公式的提出

4.6 小结

5 变径微反应器内气液两相体系的流体力学和传质

5.1 引言

5.2 模拟模型

5.3 模拟方法

5.4 设置条件

5.5 网格独立性验证

5.6 模拟结果

5.6.1 速度场分析

5.6.2 浓度场分析

5.6.3 带有凹径的单元体传质分析

5.6.4 带有凸径的单元体传质分析

5.6.5 与原模型的对比

5.7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董瑞;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化工过程机械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靳遵龙;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