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某院2011~2015年不合理用药统计及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和效果分析
【6h】

某院2011~2015年不合理用药统计及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和效果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合理用药的国际及国内现状

1.2 处方及处方点评

1.3 临床药师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本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4 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的纳入

2.2 抽样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统计分析方法

3.3 质量控制及伦理原则

3.4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干预

1 合理用药指标情况

1.1 药占比指标控制

1.2 门诊指标

1.3 抗菌药物指标控制

2 门诊患者不合理处方情况

2.1 年度分布

2.2 类型分布

2.3 药品作用系统分布

2.4 药品剂型分布

2.5患者基本情况

2.6 医师职称分布

2.7 临床药师干预实例

3 住院患者不合理医嘱情况

3.1 年度分布

3.2 类型分布

3.3 药品作用系统分布

3.4 药品剂型分布

3.5 患者基本情况

3.6 医师职称分布

3.7 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及实例

讨论及建议

1 不合理用药存在的原因

1.1 医师的因素

1.2 药师的因素

1.3 患者的因素

1.4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因素

1.5 护士的因素

1.6 医院的因素

1.7 其他因素

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 个人信息

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以不合理用药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年度、类型、剂型、药物种类、患者情况、医师职称等分布情况,了解不合理用药主要存在的原因,为临床药师干预找到依据,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患者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别收集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处方点评、医嘱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统计合理用药指标数据。将2011年~2012年的合计数据作为干预前数据,将2013年作为干预的第一阶段、2014年作为干预的第二阶段、2015年作为干预的第三阶段,利用Microsoft Excel2007进行数据计算。统计应用SPSS18.0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与结论:  通过研究显示,发生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其中不合理处方中超常处方以无指征用药为主,不适宜处方以用药频次不适宜为主,不规范处方以临床诊断书写不全为主;不合理医嘱以用法用量不适宜、无指征用药、不良相互作用为主。按药品作用系统分类,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为抗菌药物、消化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中成药等。按剂型分类,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高为注射剂型。发生不合理用药的患者以15~44岁年龄段为主。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以初级职称为主。  根据各年度的不合理用药情况,通过规范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制度,建立三级药事管理体系,完善药品用量超常预警机制和抗菌药物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制定不合理用药管理、辅助用药管理、超适应证用药管理、Ⅰ类切口预防用药管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临床药师审核等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得某院的药占比由2011年的43.85%下降到了2015年的39.62%、不合理处方数由2011年的3.16%下降到了2015年的1.13%、不合理处方病人发生率由2011年的0.86%下降到了2015年的0.43%、不合理医嘱数由2011年的0.49%下降到了2015年的0.34%、不合理医嘱病人发生率由2011年的13.20%下降到了2015年的8.8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87.48%下降到了2015年的0.9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71.91%下降到了2015年的52.3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1年的71.35DDDs下降到了2015年的39.10DDDs等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能够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提高医院用药的合理性。同时建议通过加快对药师立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用药监控信息系统、临床药师不断更新药学知识、临床医师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医院应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等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合理用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