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汉中期以降黄老思想的分化与转变
【6h】

西汉中期以降黄老思想的分化与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综述

(一) 与黄老思想与神仙思想之融合相关的研究成果

(二) 与黄老思想和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相关的研究成果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 有关范畴及术语的界定

(一) “黄老思想”含义诠释

(二) “黄老道”与“黄老道学”含义诠释

第一章 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的合流

第一节 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的契机

一 “无为而治”由盛而衰

二 方士集团的发展

三 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合流的表现

一 老子的神仙化

二 浓厚的养生信道风气

三 《道德经》注解由道家学说转向道教理论

四 《太平经》与系统的修道理论的建立

第二章 汉代社会批判思潮对黄老自然观的吸收与改造

第一节 以薄葬矫奢葬之风

第二节 儒士对黄老自然观的改造与利用

一 扬雄的“玄”生万物论

二 张衡的“浑天”学说

三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四 王符对“元气自然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章 黄老思想分化与转变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两种转变的异同及转变原因

第二节 两种转变的不同影响

一 建立早期道教修道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 批判思潮中的理性自然观之历史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诞生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曾在西汉初期盛极一时,却在武帝推行董仲舒的新儒学后失去政治上的主流地位。毫无疑问的是,盛极一时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这一思潮,绝不可能一夕之间消失,它在社会生活上、思想文化上甚至政治上必定还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也会随之产生转变与发展。  许多学者简单地将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理解为黄老道的思想理论,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时期黄老思想的主要传承者是方士,黄老思想与神仙思想的结合也是这一时期黄老道学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但这一点绝不是黄老思想在西汉中期以后全部的发展方向。同一时期,许多儒士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巨大影响,他们继承了道家思想中旷达的自然观,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时代选择薄葬;他们吸收并改造了黄老自然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和元气自然论,以黄老哲学中简约理性的思想去对抗繁琐虚妄的儒教神学,使被继承并改造了的黄老思想在东汉的社会批判思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黄老思想发生了向修道理论与批判思潮两个方向上的转变。  黄老思想向神学迷信的修道理论所发生的转变,体现在它和神仙思想的结合上:老子的形象从长寿老人逐渐神化为神明,在东汉社会成为世人祭拜的对象;社会上养生风气和修道风气盛行,修道长生的方法与黄老怡神养生的理念也互相融合补充;对《老子》的注解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神仙学的内容,把充满哲思的道家典籍逐渐改造为修长生道的方法理论;《太平经》以黄老的自然论和修养论为基础,建立起早期道教的修道理论,这些都是黄老思想与神仙思想碰撞融合的表现。促成二者合流的原因,与黄老思想在政治舞台的失势、方士集团在武帝时期的壮大以及二者思想理论层面的历史渊源等都有关系。  黄老思想向理性思辨的社会批判思想所发生的转变,体现在儒士对其自然哲学的吸收和改造上,也体现在士人在黄老道家影响下,以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去矫正当时奢靡虚妄的社会风气的社会现象。两汉时期的薄葬现象,以及王充、王符等人对黄老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以及元气自然论等的吸收和改造,体现出黄老思想成为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武器。  黄老思想的这两种转变,有着相同的理论来源,却有着相反的发展方向,这与黄老思想既有客观唯心的理论框架、又有理性唯物的内在因素有关。向修道理论的转变,对早期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向理性的批判思潮转变,解放了当时被经学禁锢的思想,促进了儒道的合流,也对魏晋时期的“玄学本体论”发生影响。

著录项

  • 作者

    马梦彤;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姜建设;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西汉中期,黄老,道学思想,修道理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