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贽人性论思想对孟子“性善说”的复归与超越——兼论“性”范畴在宋明时期的逻辑演变
【6h】

李贽人性论思想对孟子“性善说”的复归与超越——兼论“性”范畴在宋明时期的逻辑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言

第一章宋初对“性”范畴再探讨的初步展开

第一节宋以前的“性”范畴理论

第二节周敦颐的“诚”体说

第三节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本章注释

第二章二程的“性即理”说

第一节对历史上人性论的批判及“性即理”的提出

第二节二程的“善恶”、“利欲”观

第三节二程的“主敬”、“识仁”观

本章注释

第三章胡宏“性本体”论的非正统思想

第一节性乃天下之大本

第二节性超善恶

第三节欲求仁者,必先识心

本章注释

第四章朱熹对周、张诸儒的“性”范畴理论的总结

第一节对孔孟以降“性”范畴理论的批判

第二节朱熹的“性”观

第三节为圣之道

本章注释

第五章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性一元论思想

第一节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

第二节王阳明的良知说

本章注释

第六章李贽童心说——对孟子性善说的复归和超越

第一节童心乃最初一今之本心

第二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第三节对假道学的批判

第四节主张独立的人格,追求多元化的个性

第五节李贽身后的影响

本章注释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性”范畴在宋明时期的逻辑发展为线索,考察了宋明时期几位重要的理学农对“性”范畴的概说,力图据此揭示出李贽的思想学说与孟子的思想学说的关系——李的思想既是对孟子思想的复归,又是在吸取历来对孟子思想学说的阐发之后,对孟子思想的超越。宋初,周敦颐首先提出性的来源问题,认为性源于天道。张载从气本论出发,用气禀来解释“气质之性”的产生和人人及人物之间“性”的差别。二程则认为性来自它的本体—天理,提出了“性即理”的命题。胡宏与二程的性理观具有相同的地方,但胡宏认为性是宇宙本体,而理则不具有这一基本属性,性与理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朱子综合了周、张、二程以及胡宏的思想,批判了张载和二程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命之性是专言理的,是完美无缺的、是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的相杂,因此,也决定了它的两重性。程朱理学强调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力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外在的理性规范,从而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的形成及发展。而陆王则力求使性体由外向内转移,反对理的过度专制,力图为确认人的个体及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在理论上提供证据。陆象山虽然说心即性,但他还没有完全摆脱程朱的理论框架,认为性凌驾在心之上。后来王阳明对此进行了调整,将性体归置于心体之下。所谓“心即理”,便可以看作是这一内涵的概述。其一,普遍之理还原为个体之心,或以心说理;其二,个体之心还原为普遍之理,或以理说心,这显然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其第二方面的内涵在泰州学派,尤其是在李贽那里得到了较为具体的展现。李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性善原则,他只是反对固定化、模式化的“善”。他要在“不容已”的人性的极限的至情内,探讨人的自然的本来,在没有预先固定的形迹,使人展现纯粹的本我,实现个性的多元发展。李贽的这些观点,都可以从孟子那里找到证据。因此,可以说,自孟子提出性善说始至李贽的“童心说”,中国传统哲学的“性”范畴理论经历了一个螺旋型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