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6h】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影响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相关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2.1 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2.2 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概念界定

2.3 女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

2.3.1 农村女性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行为

2.3.2 影响农村女性参与乡村旅游的因素

2.4 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理论

2.4.1 关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提出

3.1 理论基础

3.2 模型提出

3.3 理论假设

3.3.1 行为态度与行为意向

3.3.2 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

3.3.3 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

3.3.4 农村妇女家庭关系与行为意向

3.3.5 农村妇女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小样本测试

4.3 大样本数据分析

4.3.1 数据收集

4.3.2 数据基本结构描述

4.3.3 数据描述

4.3.4 数据信度效度检验

5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5.1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影响因素

5.1.1 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5.1.2 个体因素对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

5.1.3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5.1.4 影响农村妇女参与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

5.2 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

5.2.1 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5.2.2 分析方法与回归模型

5.2.3 回归分析结果

5.3 理论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2 研究展望

致u3000u3000u3000u3000谢

参考文献

附u3000u3000u3000u3000录

展开▼

摘要

开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农村居民成为实际参与者,才有可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是留守乡村的女性,那么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及其参与行为对乡村旅游发展更具影响意义。然而,在现实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相关政策扶持等问题,农民被排除在外,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村妇女参与机制的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妇女尚未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因此,关注农村妇女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影响机理至关重要。  本研究立足广东省村落,选取农村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如何对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产生作用的。立足于计划行为理论,从情感性态度、工具性态度、重要关系人支持度、家庭地位、外部资源、家庭关系和行为意向等七个变量来研究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的影响机理。行为态度越积极,身边重要关系人支持力度越大,家庭地位越高,外部资源越丰富,家庭关系越和谐,农村妇女越有可能形成对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态度,参与意愿就越强烈,越有可能倾向于执行参与乡村旅游的行为,反之则否。在实证检验中,根据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及被评为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特色民俗村,选取广东省 10 个村落的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取239份有效样本,采用SPSS17.0和Amo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运用回归方程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设。得出以下结论:(1)经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中的农村妇女主要以中青年的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且不同年龄的农村妇女参与行为意向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情况下,31-50 岁的农村妇女具有更强的参与行为意向;(2)重要关系人支持度、情感性态度、外部资源和家庭关系分别对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行为意向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具性态度和家庭地位对农村妇女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3)情感性态度在重要关系人支持度、外部资源和家庭关系对农村妇女参与行为意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为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意向,实现农村留守妇女的人力资本的优化提出以下见解:(1)重视中青年妇女,充分发挥这个群体劳动力;(2)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妇女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降低心理对其他人的依附程度;(3)重视外在条件的提供,提供就业平台及相关的鼓励优惠政策,保障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成立社工机构,开展乡村民宿等项目;(2)村里妇联或妇女组织开设培训学习班;(3)积极引入旅游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完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4)重视家庭关系的经营和维护,加强沟通,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并对本研究的局限性进行说明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